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斌是中国杰出的作家,是保定作家群的主帅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定籍作家,其文学语言更接近于地道的保定方言。他的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大量运用了保定方言来讲述发生在冀中平原的农民革命斗争,使得作品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享誉文坛。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是特定地区的人对社会、文化的经验和感受,反映一个地区人们所特有的认知方式,是构成特色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方言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与民俗学主要从语音修辞、词汇、语法、民俗文化四个方面研究梁斌《红旗谱》三部曲的语言。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梁斌及《红旗谱》三部曲、保定方言归属及研究概况、文学作品中方言运用研究概况等。目前学界对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的研究词汇方面的研究较多,而语音、语法方面研究较少,同时还介绍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等。第二部分是对《红旗谱》三部曲中语音修辞的研究,拟音的真实,押韵的和谐,谐音的巧妙,节奏的鲜明等都表现了作品语言的音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了作品中方言词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熟语歌谣,反映保定地区语言使用习惯,展示了保定地域风貌。方言名词充分展示了保定的地域风貌等;方言动词有些则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表达效果;方言形容词的形式与意义有时较普通话更为丰富;方言熟语歌谣则体现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文化。第四部分注重对小说中方言语法的研究,主要从词缀、语气词、重叠式、特殊句式、特殊语法现象等角度入手。从构词法上看,保定方言的附加式构词能力强于普通话,如后缀“子”、“儿”、“头”的应用范围都比普通话要广泛,还有普通话所没有的词缀如“价”及动词后缀“跶/踏”;重叠方面,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的重叠形式多样,相较于普通话有共性也有差异。从句法方面看,与普通话差异较小,如疑问句中的正反问、比较句式等有异于普通话的结构;其他语法现象中,程度的表示法不用“得很”、“极了”而用“不行”、“得慌”、“着哩”等来表示,表达的程度也不同,表原因、假设的表示法也稍不同于普通话,用“……的过”、“……的话”等表示。第五部分是对三部曲中民俗文化的介绍与分析,饮食文化、丧葬习俗、婚嫁习俗、过节习俗等彰显了浓厚地域文化与人情,也强化故事情节的张力。第六部分是总结,依据前文分析的《红旗谱》三部曲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民俗文化,我们认为梁斌《红旗谱》三部曲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方言的运用使得作品语言具有口语性、形象性和审美性。同时梁斌《红旗谱》三部曲中方言的使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帮助塑造了更加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地方风貌和地域文化。另外社会各界也需要挖掘出北方方言区作家方言写作的独特性与重要意义,对保定方言进行重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