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词汇学的方法来提取道德原型的数目,然后基于1AT的范式来探讨道德原型内部的认知结构,将道德原型观与内隐道德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考察道德原型观的年龄差别,性别差异和文化影响。研究发现:(1)共收集到1393个道德模范的特征词汇,足见汉语描述道德模范词汇的丰富性。累计词频为5253次,每一个被调查者的平均词频为3.8次,可见这些词汇在日常语言使用的频繁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道德原型的最佳实例是助人为乐,它与善良、奉献、热情和高尚等这些代表性程度较高的成员共同组成。公众的道德原型观分为自我、他人和事物三个指向。(2)无论从数量,还是在内容上,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的道德原型观都有显著性的差异,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原型观发展的关键阶段。男女生在道德原型观方面也存在差异,做好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3)在中西方道德词汇描述的比较中发现,有38%的内容是相同的,这说明人类具有部分普遍的道德观,可以作为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还有62%的项目是中美两国的民众所独有的道德原型,道德又具备文化的差异性,可以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这对文化模式来解释。(4)道德原型具有内隐性。道德原型是制约个体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以典型的方式储存道德意识,其组成包含无意识的层次,以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