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实现国家、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两大作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发挥其作用的结果。中学历史教学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能否造就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具备实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呢?这就要反思一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建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一些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经验而确立的一种“讲授——接受”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教学是教师提供刺激,并通过准确、具体、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板书等对这一刺激进行强化,使学生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从而掌握历史知识的一种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被长期采用,主要是因为具有以下优点:能够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比较迅速有效地接受更多的历史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口头语言的功能,易于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等等。但是,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能从历史教学中充分体味其人文价值,学生的智能培养被忽视,师生的教学相长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系统科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所谓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就是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及教学条件(教材、教学手段和其他媒介)的协同活动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的探究中,促使教师去启发,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实现师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氛围层次的互动启发,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系统理论、协同学和反馈原理是构建“互动启发”模式的科学理论,学生主体说是构建“互动启发”模式的教学理论。在以上四个理论中,系统理论反映了“互动启发”模式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协同学揭示了“互动启发”模式发展的动力;反馈原理在“互动启发”模式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学生主体说揭示了“互动启发”模式的内部本质。 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五个方面。教学模式就是将各相关要素按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而成的,是“教学结构在空间程度和时间程度上的稳定形式”。教学模式的空间结构,是教学模式得以运行的前提。教学活动是围绕社会要求的教学目标而展开,而目标的实施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必须借助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来进行。至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则要通过教学评价,借助测试、观察等反馈信息来判断,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甚至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都会对师生产生或明或暗、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当然,师生也决非被动接受环境影响,他们都可以用各自的方式去调控教学环境,使其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有利影响。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手段,测知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参数来调整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适当提高或降低教材难度、量度,组合最优化教学,最终实现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时间结构则表现为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逻辑程序,体现为一种程序结构。教学模式的程序结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操作过程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共同构成中学历史教学 “互动启发”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相互作用、互动启发,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启,师生与课程、环境之间的互促互启,从而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师生情感交融,营造和谐、协调、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产生教学共振,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获得教学相长的课堂整体效益,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有利于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