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和正常子宫内膜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在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的差别,归纳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剂灌注和廓清特征以及根据各组间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造影参数的差异,分析超声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探讨超声造影法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组病例,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比较,检测两种方法对周围组织浸润程度的准确性。 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患者9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25例、子宫内膜息肉组17例、子宫内膜癌Ⅰ期组49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2周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①常规超声检查:显示病灶,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子宫内膜癌组需要进一步观察有无对周围肌层组织有无浸润及可能浸润的范围,同时做出临床分期的判断。②超声造影检查:启动超声造影成像条件,从肘静脉以快速团注法注入声诺维混悬液,实时不间断观察感兴趣区内的造影剂灌注方式和内部回声强度变化。重点观察子宫内膜病变和正常子宫肌层、内膜层造影剂的显影顺序和灌注方式,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定性判断。子宫内膜癌组,根据造影剂灌注情况判断癌组织对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并给予记录。各组超声检查结果与常规超声、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③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由时间-强度曲线获得以下参数: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增强强度、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半洗出时间、半廓清时间。各参数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增强早期正常组子宫增强顺序为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肌层-内膜,增强晚期子宫内膜造影剂的廓清较肌层快,造影剂廓清顺序与增强早期增强顺序相反,内膜增强强度始终低于肌层,内膜与肌层之间分界清晰。②子宫内膜增生组,在超声造影增强早期和增强晚期,增生内膜和周围肌层的造影剂灌注和廓清特点与正常子宫类似,即内膜增强时间晚于周围肌层,强度亦低于周围肌层。内膜增厚,与周围肌层分界清楚。③子宫内膜息肉组,增强早期息肉开始增强时间早于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或稍早于肌层。增强水平多高于内膜,与肌层相等或稍高,呈均匀性增强,增强晚期息肉增强水平仍然高于内膜,与肌层类似或稍高。④子宫内膜癌组,病变区内膜早于周围肌层灌注呈不均匀高增强,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内膜与周围肌层同时灌注呈等增强,内膜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在增强晚期病变区内膜呈稍低增强,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晰或欠清晰,如果侵犯周围肌层,则局部肌层变薄;⑤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子宫内膜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的三组比较中,内膜癌病变部位造影剂灌注增强时间早,上升及达峰时间快,增强强度大,半洗出时间和半廓清时间短,内膜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良性病变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根据ROC曲线,子宫良恶性病变的峰值强度、增强强度、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半廓清时间、半洗出时间临界值分别为29.2dB、21.35dB、12.75s、26.75s、13.2s、89.3s、75.45s,病变的峰值强度、增强强度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提示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半廓清时间、半洗出时间小于或等于临界值提示恶性。⑦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两种检查对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诊断的吻合系数k=0.471,k值<0.75,说明一致性一般;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两种检查对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诊断的吻合系数k=0.165,k值<0.4,说明一致性较差。超声造影对子宫恶性病变的临床分期判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较常规超声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子宫内膜病变良性、恶性病变组中,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和半廓清时间与微血管密度均有相关性。三者与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即:微血管密度越高,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和半廓清时间越短。 结论:子宫低机械指数的超声造影是实时连续成像,具有实时、成像方便、敏感、分辨率高等优点,能够反映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良性、恶性病变的微循环血流灌注特点。分析超声造影剂的造影增强及廓清模式,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定量的分析病变部位造影剂的灌注及廓清情况,通过对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的测定能够进一步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造影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边界及病变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提高恶性病变对周围组织浸润程度判定的准确率。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参数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及半廓清时间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微血管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超声造影可间接反映病变部位内部新生血管情况,为术前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