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在三农问题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亲子分离导致的家庭养育功能低下甚至缺失,留守儿童面临着比其他儿童更多的风险压力。同时由于家庭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困难等留守的继发风险使得留守儿童需要面对更多的逆境。同样身处逆境之中,缘何有些个体能够发展良好甚至优秀,是抗逆力研究的核心课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成功抗逆?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他们的抗逆过程?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旨在探索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探索针对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培育机制。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并采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设计,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生命周期视角,引入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探索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在定性分析部分,将留守儿童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分析每个系统中影响留守儿童成功抗逆的因素。在定量分析部分,将抗逆力(因变量)操作化为认知适应、学业适应和心理适应,自变量则是三个系统中的影响因素,用以对不同系统中定性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深度访谈资料,选取秦巴山区为个案来源,获得包括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共60份深访资料。一部分是问卷调查,采用中国教育追踪基线调查数据(CEPS)中农村儿童调查数据部分(包括留守儿童2499个,非留守儿童5961个)。通过对两类数据的综合运用,首先清晰描述了留守儿童的特定风险,进而明确他们抗逆力生成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最后提出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及培育策略。留守儿童微系统是其抗逆力生成之核心,包括生物系统、心理环境及社会认知。生物系统决定了抗逆力生成的物质基础,其中开始留守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抗逆结果的重要因素,开始留守年龄越小越不利于成功抗逆,而男生在认知适应与心理适应方面结果更好,女生学业适应则更优。心理环境中依恋关系、自我概念及解释风格是影响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的心理基础,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高自尊、高自我复杂性及现实的自我差距能有效调节留守儿童的抗逆过程;积极情绪和乐观信念能帮助留守儿童自主应对压力、迎接挑战;社会认知是留守儿童在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留守儿童的自利归因偏向是其抗逆力的有效反应机制,而他们对外部社会支持的感知水平则是成功抗逆的重要保护。在假设验证中发现,留守儿童性别、年龄、未来信心及积极自我认知贡献于抗逆重组结果,其可决系数为0.06-0.10。留守儿童中系统对其抗逆过程具有重要缓冲功能,其中包括来自家庭及扩大家庭的缓冲、代偿作用。留守儿童家庭子系统对其缺失的家庭功能具有重要弥补作用;明确的家庭规则能提供给留守儿童与他人的边界意识,促进留守儿童自我独立性及归属感的形成;良好家庭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乐观品质的培养;清晰坦诚的家庭沟通能帮助留守儿童习得压力应对策略,促进正面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有效缓冲风险逆境的消极作用。扩大家庭往往是留守儿童留守期间的代理监护人,这些亲缘性自己人提供的安全依恋关系、明确的监护责任及社会学习榜样示范都能有效补偿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缺失,代偿效能依赖于监护中的依恋关系、规则边界、沟通功能等,通过对留守儿童效能与归属感的提升促进抗逆力的生成。在假设验证中发现,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信心、家庭经济状况、亲子互动、父母监护及父母关系贡献于留守儿童抗逆重组结果,可决系数0.06-0.12。外系统是留守儿童抗逆力的远端资源保护机制,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获得,积极适当的教师期望有助于留守儿童学业效能的激发;同伴网络是青春期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外群体资源,邻里社区的良好互动则有助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满足。假设验证中发现,留守儿童同伴质量、学校积极认知、学习态度及学校问题行为均贡献于留守儿童抗逆重组结果,可决系数0.07-0.13。基于上述研究也得到如下结论,抗逆力是个体与其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当留守风险作用于儿童,儿童原本平衡状态变为失衡,此时环境中的保护资源如果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缓冲和保护,留守儿童便可成功抗逆,抗逆力得到生成与发展,但当环境中的支持保护不足以应对留守风险带来的压力时,则会抗逆失败,儿童抗逆力也无从得到生成与发展。另外,抗逆力存在情境共通性与情境特异性两类特征,安全依恋、高自尊等能促成抗逆力情境共通性部分的发展,而留守年龄、家庭子系统功能等则能促成留守情境下的抗逆力生成与发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培育机制可分为两步走,一是对留守儿童以自我效能提升为核心的培育策略,重在培养留守儿童自信、自我意识及自控力;二是对留守儿童生态环境中保护资源的培育,可从家庭、学校、社区三类系统入手,强化家庭子系统功能及扩大家庭的资源利用,塑造学校积极教育环境,并注重邻里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