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探讨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素(SAMC)体内抗肿瘤作用以及改善化疗药物紫杉醇引起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常规条件下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皮下注射单细胞悬液构建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第一章将造模成功的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紫杉醇组、低剂量SAMC组、高剂量SAMC组。第二章将造模成功的20只裸鼠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SAMC联合紫杉醇组、高剂量SAMC联合紫杉醇组。生理盐水组、紫杉醇组在第二章实验中作为共同对照组。紫杉醇组腹腔注射紫杉醇10mg·kg-1,低剂量SAMC组腹腔注射SAMC 150mg·kg-1,高剂量SAMC组腹腔注射SAMC 300mg·kg-1,生理盐水组给予0.2ml/次,联合用药组给药间隔6小时。每次给药前测量体重,每周给药3次,给药时间间隔为两天,共给药3周。干预期间观察裸鼠一般情况,给药完毕后麻醉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并采集血液,之后死全部裸鼠。取皮下移植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作病理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集裸鼠血液测量谷丙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制备肝组织匀浆测量SOD、GSH等指标,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在扫面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病理结构的变化。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章:皮下注射乳腺癌MCF-7细胞单细胞悬液后,大约9天左右可见皮下移植瘤结节隆起,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楚,质硬,活动度较差。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紫杉醇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2.62%、31.48%及37.05%,与生理盐水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紫杉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与紫杉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坏死,紫杉醇组肿瘤组织出现大面积细胞坏死,细胞结构消失,坏死区呈均质红染。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于胞浆及部分胞膜,阳性表达产物染色后呈现棕黄色,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表达高于低剂量组,但低于紫杉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于乳腺癌细胞的胞浆内,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棕黄色颗粒,呈团块状或片状分布,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其余各组VEGF表达情况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表达低于低剂量组但高于紫杉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章:SAMC联合紫杉醇组显著降低了由紫杉醇引起的肝损伤所致的ALT、AST及ALP水平的升高(P<0.05),并且呈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与盐水对照组相比,紫杉醇组中MDA水平显著升高,GSH、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紫杉醇组中MDA水平相比,低剂量联合紫杉醇组、高剂量联合紫杉醇组分别降低了28%(P<0.05),49%(P<0.05)。与紫杉醇组中GSH水平相比,低、高剂量联合紫杉醇组分别升高了29.83%(P<0.05),67.41%(P<0.05)。与紫杉醇组中SOD水平相比,低、高剂量联合紫杉醇组分别升高了25.37%(P<0.05),48.52%(P<0.05)。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裸鼠肝脏组织中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小叶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索,肝窦结构明显。紫杉醇组镜下肝细胞发生肿胀变性,胞浆疏松,肝窦结构模糊不清。经SAMC处理后各组肝细胞变性情况到的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均未发生明显的脂肪变性。肝脏电镜结果示:生理盐水组肝细胞的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核膜连续且光滑,细胞内可见大量的线粒体分布,线粒体膜结构清晰紫杉醇组肝细胞的核膜粗糙且模糊,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粗面内质网排列较分散紊乱,细胞基质出现较明显空化。低、高剂量联合紫杉醇组与紫杉醇组相比细胞核核膜病变有所减轻,线粒体数目有所增加。结论1 SAMC对裸鼠乳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动物体内,SAMC上调移植瘤组织内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下调肿瘤组织内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3 SAMC可提高肝脏中GSH、SOD水平,降低MDA水平,改善由紫杉醇所致的肝功能损伤,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自身抗氧化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