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12个两系杂交早稻、8个三系杂交早稻、8个两系杂交中稻、7个三系杂交中稻、14个常规晚稻、7个两系杂交晚稻、22个三系杂交晚稻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米质性状、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米质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米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两系杂交早稻平均生育期在109.3d左右,三系杂交早稻平均生育期在113.4d左右,说明用两系不育系配组易选育出早稻中熟品种;常规晚稻平均生育期在118.6d左右,高于两系杂交晚稻和三系杂交晚稻3-4d,较长的生育期对其生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常规晚稻选育的要注意品种抗逆性方面的选择;两系中稻比三系中稻生育期短2-3d,有利于稻油轮作的开展。两系杂交晚稻和三系杂交晚稻分别比常规晚稻增产4.48%和5.69%;有效穗数双季晚稻>早稻>中稻;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以两系杂交中稻为多;三系杂交中稻千粒重最大,常规晚稻千粒重最小,其余各类型均明显高于常规晚稻;早稻结实率最高,中稻次之,晚稻最低。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变化较大,7种类型水稻品种,均以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整精米率、粒长、长/宽相对较小,直链淀粉、胶稠度、碱消值级、透明度级相对较大;常规晚稻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均明显优于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早稻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均较差,必须加强米质各方面综合性状改良,其他类型杂交水稻也要注重外观品质的改良,两系杂交中稻还要适当提高其直链淀粉含量。杂交稻垩白粒率、垩白度两项指标分别达到优质标准比率的组合最低,说明垩白粒率、垩白度是杂交稻优质育种的最大障碍因子。杂交水稻存在单一品质性状之间和多个品质性状之间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不同类型杂交水稻相关性不同。大部分产量构成因子明显地影响着稻米品质,尤以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大,但提高或降低某些产量性状时又容易造成亩产量的下降,因此选育水稻新品种时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其米质性状相关性及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考虑,并采取必要的栽培措施进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