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扬州下层小民经济生活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在“漕、河、盐”三大利的促动下,经济得到飞越发展,到康乾时期达致全盛,成为淮南一大名郡。扬州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向往之所。诗词笔记、近人研究中对扬州之富也是极力称赞。然而,笔者认为,扬州繁华以盐盛,盐业为其支柱产业。而盐业的资源型特点,加以政府的控制与巨贾的垄断,使得小民很难涉入其间,盐利为盐商独据。同时,盐业贸易的地域性,自然会使盐销区与非盐区经济存在一定落差。所以,扬州之富应该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应是盐区之“富”与盐商之“富”。但在前人的研究中少有提及。普通小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既是地区经济衡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剖析经济盛衰的重要依据,学术界对下层的研究也日渐重视。更好的了解明清扬州经济状况,解释其“昙花一现”的繁华,就必须将触角伸向下层。但这方面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所以,笔者拟就本题作一尝试。 为更清晰地展现扬州的经济全貌,笔者突破狭隘扬州的界限,以大扬州作为研究范围,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发展概况。笔者以时间为线,大致疏理了扬地的盛衰经过,突出其以盐盛的发展特点。盐业造就了一批豪商富贾,盐利在商贾奢侈性消费中泄至下层,从而形成万业兴盛的华丽外表。这种经济特色影响着域内小民的生活:首先,畸形消费形成的生存空间,引发了小民的末业情结,南区出现“喜商贾,不事农”的择业趋向;其次,华而不实的经济形态,增添了小民的谋生风险,商资一旦抽空小民将生计顿失,无所依赖;再次,“富”的地域限制,造成南北两区谋生的差异,呈现务农与从末两种形态。 二、扬州北部地区的小民生活。府城之富未能慧及北区,小民以农耕为主。明初,政策优厚、天时适宜,小民虽不富足,却也能维持基本生活。嘉、隆之后,天灾频发,农田荒芜,小民流离失所,生活惟艰。恋土情结与求生欲望的双重作用,形成了留守与逃亡两种方式,但二者生活境况都很悲惨。 三、扬州南部地区的小民生活。南部为盐销区,商贾糜集,奢靡生活形成庞大消费需求。末业生涯为其主流,小民趋之若骛。然而,除少数得以致富外,大多小民仅得以糊口。部分土著仍坚守农耕生活,在去除租税及一岁所费后,他们往往入不敷出,生活艰苦,是称“土著无人不穷困”。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代中国,国门洞开,洋货大量涌入。中国民众在感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消费观念也随之受到影响。本文以1934年“妇女国货年”运动为研究对象,企图从“女性民族主义消费观的构建”
世界红卍字会和道院(两者是二位一体的)在1922 年传入上海以后,发展很快。到了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的院会发展成为整个东南地区院会的领导核心。在国民政府时期,一方面道院的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制统治模式下,其政权机构极为粗放,国家单纯依靠上层的军政机构远远无法对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基层社会实行统治。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通讯又
水利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职能,向称国家财赋重地的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更是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重视。清代前期,尤其从康熙中后期开始。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晚清至民国时期南昌地方精英与社会权势转移,论述国家政治体制变革与地方社会权力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探讨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内在机制。 晚清至民初,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