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从理论.制度.实践层面研究社会主义,而忽视了从价值视域研究社会主义。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才使得理论界兴起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从价值观的酝酿.提出直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确立后,学界对每个理念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中便包括和谐价值观。认真梳理十六大以来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成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是立足中国国内视角来分析和谐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是学者们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出发,阐释从思想上用和谐理念加以解决,以此论证和谐价值观提出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认为对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和谐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支撑,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滑坡问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对照和谐价值观,都可以找到其缺乏和丧失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社会”即通常所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是一个“大社会”概念。“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从制度取向上看,和谐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从制度整合上看,和谐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凝心聚力的功能;从制度评价上看,和谐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价判断功能;从制度修正上看,和谐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调节规范效果。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地.长期的和复杂的。就国际视野而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从未停止反而变换形式愈演愈烈。为了全面地回应西方价值观方面的挑战和攻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推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航向。因此,抵御西方和平演变.普世价值的渗透,并且处理好国际关系,谋求共赢发展,就需要践行和谐理念,达成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以和平代替剑拔弩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廓清西方国家对于和谐价值观的疑虑,塑造良好大国形象;为丰富人类价值追求的内涵,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占据意识形态领域高地,就等于在现实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西方国家凭借自身优势,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统摄我们的思想。确立正确的和谐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更有助于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和谐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解读相关概念,通过梳理古代与现当代,国内与国外的和谐理念起源及发展线索,结合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析哲学家们的和谐思想,分析其异同。第二部分阐释了和谐价值观对于我们进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其价值引领作用在国家内政方面主要体现为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经济昌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生态美好的和谐有机体,在国际交流与协同方面主要体现为避免政治误判,勠力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部分:阐述了新时代和谐价值观的培育及路径,通过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复杂关系,对道德情感的发展机制的深刻分析,得出社会个体的道德选择与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均衡是和谐的必要前提,进而引发对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本质的思考。第四部分:论述了如何运用和谐价值观来分析一些社会形态发展的问题,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东风深刻洞悉社会问题,推动多学科发展,将和谐理念熔铸于时代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