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北地区的构造演化与扬子地台的区域构造演化具有一致性,但由于黔北离板块活动边缘较远,所以整体上稍滞后于扬子地台的演化阶段;该地区构造演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中元古代晚期至志留纪发展阶段、泥盆纪晚三叠世中期发展阶段和中-新生代(自晚三叠世晚期以来)发展阶段。黔北地区褶皱、断裂构造非常发育,褶皱整体上呈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展布,主要以隔槽式褶皱为主。也可见到隔挡式褶皱。单个褶皱常呈现“S”形或反“S”形,反映黔北地区构造变形以挤压为主,具有走滑的性质。黔北地区广泛发育隔槽式褶皱。与背斜构造区伴生的断裂普遍发育。由于岩性和构造条件的差异,常出现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地貌特征。断裂展布和褶皱类型影响着黔北地区地层的分布。黔北地区断裂非常发育,具有多组断裂体系,包含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东西向等5组断裂,相互切割、联合,干扰,非常复杂。断层倾角一般较大,大多在50°~80°,有的断面直立,甚至发生倒转。在岑页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岩心中,裂缝长度愈长、宽度愈宽、倾角愈陡的层段,其含气性愈高。对比分析裂缝线密度、Toc、脆性矿物含量与含气量的关系可知:这三者基本具有正相关性,而在最大海泛面1441m处附近,三者基本都达到了最大值。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目的层埋深变化受褶皱、断裂分布的影响较大,在向斜部位,埋深一般较大,而在背斜区,埋深一般较小;在同沉积断层的下盘目的层的埋深明显增大。黔北地区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裂缝的分布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其中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对裂缝的分布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分布位置为不同走向断裂带的交叉部位、断裂带末端和转折部位及不同断裂带之间的部位,这些部位一般为应力集中区,有利于裂缝的形成。另外,在背斜的高陡部位,也有利于裂缝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