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说自己是“都市的牧人”、“无马的骑手”、“公开的教徒”、“自由的作家”。又说自己是“大陆之子”、“北方之子”、“草原义子”和“回民长子”。张承志就是以这样的多重身份进行文学创作的。难怪在欣赏着张承志作品的美妙风景时,我们由衷的感叹他传达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审美意象世界:广袤的内蒙草原、神秘的新疆大漠和严酷的黄土高原。他的小说审美意象就是构建在他为之无比自豪的“三块沃土”———内蒙草原、新疆大漠和陕北黄土高原之上。他认为这“三块沃土”是他灵魂情思和精神追求的所在,也是这“三块沃土”孕育了他小说意象的独特审美品格。从这“三块沃土”出发,张承志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或群体形象,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主体性意象群:即个体主体性意象群、群体主体性意象群和文明主体性意象群。我们通过对张承志文学作品“三大区域性”意象群和“三大主体性”意象群的解读,从历史的纵向坐标图上清晰的看到,张承志在其作品的超验审美意境里为我们勾勒出了他精神流浪的轨迹:青涩的知青作家从《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开始表达他深深的“恋母”情结。但很快,经过《北方的河》的洗礼,张承志转向了对精神的“父”的膜拜。然而,不安于对单一的“文化寻根”的张承志紧接着迈出了“血源寻根”的继续探索的步伐。当他走向陕北黄土高原的瞬间,欣然拜倒在了伊斯兰的宗教绿旗下,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的代言人,开始虔诚地在伊斯兰的家园里经营他信仰的天堂。但最终却因为是用宗教对抗现代文明而染上了浓郁的悲剧主义色彩。张承志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体现在其文本的语言文字和作品的结构、体裁以及叙述方式等方面。“双语”词汇的运用使其文学语言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他创作的《心灵史》具有史实性质的结构,即一种结合书、史体例的写作手法;他还以多重形式的写作手法回归“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用纪实手法,创建了不够“小说味”的小说,用传达个体经验的书写方式创作体验型的散文。总之,张承志的文学创作以汪洋恣肆、瑰丽斑斓的文风令我们耳目清新、精神振奋。他借助“三块沃土”的滋养,塑造了三大文学主体性意象群。在我们品读这些意象群时,思想和灵魂无形中趋向了艺术的终极,在体会了这些意象世界背后所蕴藏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后,便会明白他在伊斯兰的世界里何以如此那般心灵虔诚的经营他的信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