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氢氧化镁作为常见的一种纳米材料,在阻燃、脱硫、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纳米氢氧化镁的产品质量仍有一定差距。本文将双滴加法与反向沉淀法结合,制备出高品质要求的纳米氢氧化镁,并对其进行表征;对纳米氢氧化镁热分解机理和热分解性能进行研究,并考察了其对废水中重金属铬的吸附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双滴加—反向沉淀法,以MgCl2和氨水为原料,制备出平均粒径为60nm的Mg(OH)2。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5min,陈化温度为20℃,陈化时间3h,氨镁摩尔比1.7,Mg2+初始浓度为1.7mol/L,MgCl2滴加时间15min,晶粒调整剂为PG-006,加入量为对应Mg(OH)2质量的0.8%,晶粒调整剂滴加时间5min,转速为1500r/min。将双滴加法和反向沉淀法结合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鲜有报道。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将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其各自优点,制备出的纳米氢氧化镁粒径小且均匀、分散好。2)对纳米氢氧化镁的表征结果显示:产品平均粒径60nm,粒径均匀;产品结构为六方晶系,纯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FT-IR图谱显示Mg(OH)2表面发生了吸附键合,为研究晶粒调整剂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3)对纳米氢氧化镁样品的热分解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热分解动力学的分析更适宜用Kissinger法和Starink法,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热分解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32.59kJ/mol、133.02kJ/mol。对氢氧化镁热分解性能的研究,可深入认识纳米氢氧化镁热分解过程中物理化学本质的变化,为其在阻燃剂的应用方面提供借鉴。4)利用Coast-Redfer法和Achar法对纳米氢氧化镁热分解机理进行研究,判断其符合Mample单行法则(一级),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n=1机理:f(α)=1-α;G(α)=-ln(1-α)。建立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可为纳米氢氧化镁热分解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为其热分解行为提供理论依据。5)将FeSO4和纳米Mg(OH)2结合处理含六价铬废水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本文先使用FeSO4将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然后利用纳米氢氧化镁将三价铬吸附。确定最佳吸附条件:氢氧化镁加入量为500mg/L,吸附温度25℃,振荡时间20min,溶液pH为5。该条件下,纳米氢氧化镁对铬的吸附能力较强,最大吸附量为157.52mg/g。研究发现,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准确地对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进行表征。一次吸附后,纳米氢氧化镁可再生吸附,二次吸附依然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性能。该工艺吸附效果好,产生固体废物少、工艺条件易实现、吸附剂可再生而降低吸附成本,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为纳米氢氧化镁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