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La含量为1400ppm的土壤中筛选对绿脓杆菌有抑制活性的放线菌株,其中菌株SM037的抑制活性较高,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鸡白痢、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是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因此实验对SM037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SM037菌株在高氏1号上的菌丝形态、孢子形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及明胶液化、淀粉水解、纤维素上生长情况、H2S的产生、碳源利用等一系列生理生化特征,将SM037菌株归类为金色类群,初步鉴定为黄雀链霉菌黄雀变种。为提高抑菌活性物质的产量,对SM037的液体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通过杯碟法检测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含量,筛选出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钾;通过改变碳、氮比的实验及关于碳、氮源及磷酸盐的正交实验,获得碳源、氮源及磷酸盐配比为:可溶性淀粉4%,KNO3 0.2%,K2HPO4 0.05%。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初始pH为7.5~8.0,最适温度为28℃,最适接种量为7%,250ml的三角瓶装入50 ml为最佳装液量,最适接种菌龄48h。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下,96~108h抑菌活性物质的分泌量达到最高峰。经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效价由原来的326u·ml-1提高至1592u·ml-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物质在60℃水浴30min后仍然稳定,在70℃时开始变性,80~121℃活性丧失较快。在碱性条件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能力随着pH值逐渐上升而缓慢减少;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H逐渐下降,抑菌活性降低较快。实验说明,该抑菌活性物质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对发酵液进行醇沉、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GF254硅胶板薄层分析等方法进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用质谱检测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发现活性物质中主要含有三个信号较强的物质,分别记为S-I,S-II,S-III。对S-I,S-II,S-III的二级质谱进行分析,结合天然活性物质库查询,推测S-I,S-II,S-III的可能分子式为C10H15N3O3 ,C17H28N8O8,C24H52N8O2分别为抗生素Eulicin,Cairomycin B和Antibiotic LL-AC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