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可降解下腔静脉滤器设计与研究

来源 :上海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后随着静脉血流经心脏到达肺脏,堵塞了肺动脉,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引起窒息,这就是肺栓塞。肺栓塞是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目前临床预防肺栓塞的常用办法,下腔静脉滤器均为金属滤器。金属滤器能够滤过血栓,达到预防肺栓塞的目的,但是金属滤器面临着闭塞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移位、二次手术取出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研究并设计了一款新型生物完全可降解下腔静脉滤器。在满足滤过血栓预防肺栓塞的前提下,能够生物完全降解,不会影响血液流动也不用二次手术取出。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经过讨论、分析、总结之后,本课题设计了两款新型生物可降解下腔静脉滤器的结构,并使用Solidworks专业绘图软件分别进行了绘制。在加工完成模具后,使用0.5mm高分子聚乳酸丝分别手工编织出滤器主体,支撑结构,同时使用0.15mm聚乳酸丝作为滤器的过滤网部分。编织完成样品后,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有限元分析和体外降解实验。在降解实验中追踪降解过程中材料表面形貌特征、热力学变化、分子量变化、粘度变化以及径向支撑强度的变化。同时还进行了37℃条件下压握扩张测试和体外血栓捕获实验。在对不同滤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了本课题设计的滤器是一体式双层过滤滤器。将支撑结构压握至5.5mm,6.0mm,7.0mm三种不同的直径,分析比较有限元数据,得出在压握至5.5mm,6.0mm,7.0mm时,支撑结构的径向支撑强度的最大值均未超过聚乳酸丝的最大强度。在压握至5.5mm和6.0mm时,支撑结构的圆圈已经开始接触,在压握过程中,圆圈之间的挤压作用导致支撑结构在扩张扩张时径向支撑强度变化幅度很大。在压握至7.0mm时,支撑结构的扩张率最好。在体外降解过程中,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的表面形貌发生破坏,分子量减小,径向支撑强度降低。37℃的样品压握扩张实验得出压握时间越短,释放时间越长,支撑结构的回复性越好。在体外血栓捕获实验中,双层过滤网的结构血栓滤过率平均为85%,单层过滤网的结构血栓滤过率平均为65%,所以综合比较,选用双层过滤网结构可以更有效地捕获血栓,所以本课题设计的滤器结构是一体式双层过滤滤器。
其他文献
瓦解敌军是八路军政治工作三大基本原则之一,以敌伪军工作为代表的中共政治工作对中共能够在敌后坚持抵抗,进而打赢抗日战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敌强我弱的战略总态势下,单纯依靠军事斗争已不能达到中共在敌后保存发展自身,坚持抗战的目的。重视敌工战线的配合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到了冀鲁豫根据地最困难时期,根据地形势异常严峻,为挽救危局,中共适时地转变思想和斗争策略,全力以赴进行以敌伪军工作为代表的政治工作
目的:观察奥曲肽(octreotide)降低肝动脉栓塞(HAE)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以及能否加强它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肝内种植Walker256 瘤株制作肝癌模型。分为对照组、o
2—甲氧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简称2-ME)是雌激素的生理性代谢产物,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抗肿瘤新药,研究表明,2-ME可以诱导一系列尤文氏肉瘤来源的细胞系如EW7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及15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 结果 5
目的:评价头颅MRI指导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合适时机,同时分析影响结局的预测因素,为进一步的临床
拉曼光谱检测技术是一种很重要的检测物质成分的手段,拉曼特征光谱可以很好地反映分子结构,从而分辨出物质成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绿色生态、健康环保
研究背景与目的:自行车的蹬踏是一种双侧对称周期性的闭链式的圆周性运动,其前进推动力来自于运动员的踏板力大小和蹬踏频率的高低。该运动特点使得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的活动和
代谢是近年来癌症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代谢标志物开始被文献报道。因此,构建一个癌症代谢标志物的综合数据库,有利于从系统生物学层面研究癌症的代谢特征,寻找癌症预防和管理的新方法。本论文首先构建一个癌症代谢标志物数据库CMBD(A Database of Metabolic Biomarkers for human Cancers,http://www.sysbio.org.cn/CMBD/)。我们
论述了一氧化碳(CO)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CO传感器的分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红外吸收原理检测CO浓度是CO传感器热点研究问题,展望了CO检测仪未来的发展
利用西北地区131个测站1961到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诊断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极端降水和极端干期的概率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