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L5/S1峡部裂型滑脱症患者术中采用体位法缩小SS后对腰椎融合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2013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的L5/S1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49例符合入组标准,男14例,女35例;年龄(35-77)岁,平均53岁。全部患者术前在包含颈7椎体到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SS、LL、PI、PT、SVA、IA以及ID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以VAS和ODI评估临床症状。全麻后取屈髋45°、垫高双侧髂前上棘俯卧位,在C臂X光机透视下调整SS,使骶骨上终板与水平面垂线夹角为30°、L5/S1滑脱椎间隙后缘张开,在此体位下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其中,PLIF手术7例,TLIF手术20例,显微镜下经通道Mis-TLIF手术22例。术后3个月、1年再次测量站立位SS、LL、PI、PT、SVA、IA与ID等参数,以VAS、ODI评估临床疗效。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各项参数与临床疗效评价的差异,以Pearson相关系数对患者脊柱手术前、后各项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术后随访(14-40)个月,平均22个月,无内置物松动、塌陷、椎间隙感染、硬膜囊撕裂、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融合率100%。术前SS平均41.9°减小到术后平均33.8°(P<0.01),术前LL平均47.9°减少到术后平均40.6°(P<0.05),术前PT平均22.4°增加到术后平均29.9°(P<0.01),PI与SVA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L2/3 IA、L3/4 IA、L4/5 IA、L3/4 ID、L4/5 ID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L1/2 IA、L1/2 ID、L2/3 ID在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VAS从术前平均6.2降至术后3个月2.5(P<0.01)、术后1年2.3(P<0.01),ODI从术前平均53.2降至术后3个月23.6(P<0.01)、术后1年22.7(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术前、后的PI与SS、LL、PT均显著相关(P<0.05),手术前、后的SS与LL之间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体位法能够有效缩小L5/S1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站立位SS,能够在保持矢状位平衡的前提下优化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增强上段脊柱的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