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高校校园遗产价值识别与保护更新研究——以重庆大学A、B校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校园遗产是学校在长期高等教育活动下形成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其包括校园整体历史风貌环境、场所、建筑等物质性遗产以及校风校训、相关重大事件与人物等非物质遗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5所高校校园遗产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有32处现以高等教育功能使用的校园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所高校校区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或市级历史风貌区。就国内外校园遗产的保护现状而言,多倾向于保护历史建筑或历史建筑群的物质载体,尚未形成统一的校园遗产整体价值认知体系和保护更新方法。因此,本文将高校校园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构建校园遗产的整体保护框架,从而解决高校校园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兼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方法。本文研究以国内外对校园遗产相关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梳理分析为基础,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校园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即要素与价值间缺乏关联、各历史时期要素保护不连续、整体风貌保护不系统,因此引入城市历史景观理论。通过剖析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内涵,其“关联性”、“层积性”、“整体性”的属性对解决高校校园遗产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构建“关联识别——层积分析——整体保护”的校园遗产系统分析与保护框架,提出“识别校园遗产中价值内涵与景观载体的关联”、“分析校园遗产演进的过程特征与层积规律”、“提出校园遗产整体保护更新方法”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及研究切入点。同时,以重庆大学A、B校区校园遗产为例对校园遗产系统保护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希望能为校园遗产的保护提供普适性的整体保护思路与典型案例。就研究内容来说,本文共有7个章,重点章节为3至5章。第1章“绪论”是研究对象的提出与界定;第2章“高校校园遗产研究进展”是对校园遗产研究的综述;第3章“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校园遗产保护体系建构”是全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建构;第4章“高校校园遗产价值内涵与景观载体关联研究”是对校园遗产价值内涵与景观载体关联识别体系的展开分析与案例实证研究;第5章“高校校园遗产‘价值—载体’层积过程与特征分析”是对校园遗产演进过程中层积过程与特征的总结以及案例实证研究;第6章“高校校园遗产整体保护更新方法探析”是对校园遗产系统保护方法的阐释与案例实证研究;第7章“结论与展望”是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不足的总结以及对未来校园遗产保护研究的展望。通过全文研究,建构出高校校园遗产“关联识别—层积分析—整体保护”的以重庆大学A、B校区为代表的国内校园遗产研究方法框架;在该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对校园遗产历史资料整理和现状调研,文章总结出校园遗产的四项核心价值(历史记录价值、教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精神纪念价值)和四类景观载体(空间格局、公共场所、历史建筑、历史景观)以及两者间的关联性,解析了我国高校校园遗产形成以“传统书院基础上的‘中西融合’、多元价值取向上的‘中西合璧’、中苏文化拼贴上的‘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传统文化融合上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为演变阶段的特征;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提出了“价值内涵导向下的校园遗产保护利用、层积规律导向下的校园遗产保护管理”的整体保护策略。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公认的全球性气候问题,给全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天气频发,更高频率、更长持续时间的高温热浪将在21世纪末形成。高温热浪已经成为城市中威胁人群健康的极端气候之一。高温热浪与人为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城市高温热浪天气中带来的热风险成为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重点之一。评估城市热风险有利于确定热浪天气下的高风险点,了解高风险点随时空的变化规律,掌
学位
人类的生产生活均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着土地资源。协调的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相反,土地利用未进行有效配置、用地总量失控、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将引发各种问题。可以说,土地利用在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中,是兼顾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的桥梁纽带,也是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要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将各项功能用地在格局上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各类土地的协调
学位
林地对山地水文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维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成片林地,相对受到较好保护。但在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存在大量面积小于3.3公顷、用地性质被“三调”划定为03林地,在占用林地立案的范围之外。这部分单块面积小于3.3公顷的“碎片”林地,或为残留自然林、灌木林,或为人工经济林,包括部分野生果林。受水文环境影响,碎片林地多分布于山顶、沟谷或水体岸带。规划中,大部分易被归入建设单元之间
学位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文化的世纪。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建设由传统的增长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提升,更加强调“以空间换品质”,重视城市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而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国际共识。从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战略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
学位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以及长久以来的耕地政策,造就了我国农地破碎化的基本格局。在面对国土近60%以上区域为山地,增量型发展建设西移的现实情况下,融合都市农业相关理念,通过“以农护地”模式保障农业用地生产能力的同时,在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留存的破碎化农地对于提升城镇食物系统韧性、满足居民自发性种植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开天窗”形式保留的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呈碎片状
学位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下休旅介入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游客对乡村休闲体验活动的需求提升,使得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康养运动等丰富的旅游产品出现,促使乡村聚落空间剧烈重构。目前全国休旅介入型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差异,部分乡村因重构转型不当,陷入产业同质低端零散、空间功能适配低下的发展困境,同时,大量乡村规划趋同、指导性弱,无法有效指导乡村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态势下,休旅介
学位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在“现代性”的扰动冲击下显示出了巨大的脆弱性,乡村社区系统物质空间形式破败、社会结构老化等问题都导致中国乡村社区空间与结构存在着被破坏的风险。乡村社区身为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物质载体,在以“天人合一”的选择和布局模型、“血缘”与“地缘”为基础的社区网络关系中,本应显示出和睦共存、稳定平衡的可持续人居环境和结构,而外部的干扰影响却正逐渐地在打破这种和谐与稳
学位
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明确县域村镇的发展潜力有利于把握村镇的优势资源以及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大量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商品等向村镇不断流动。村镇的发展逻辑随之发生转变,表现在村镇的发展潜力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由区位、规模、资源等所构成的本底条件,二是由资金、人才、商品等不同要素在空间中流动所形成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基于关联性的视角,凝练科学问题“关联性对西南县
学位
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氮素是受纳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尾水深度脱氮对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可在污水处理同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兼具生态处理与能源回收特性,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耦合技术。然而,碳源不足极大限制了CW-MFC深度脱氮与产电的能力。为了改善CW-MFC在尾水环境中效能低下问题,本研究基于“湿地碳源内循环”思维,以湿地植物凋落物制备的发酵液作为外
学位
三峡工程在2009年就进入后期建设时期,库区城市的迁建移民也已进入解决后续生态安全问题,优化居住环境质量、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点工作方面。城市的生活品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丰富舒适的城市生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高活力来展现的,居住空间活力更是城市日常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更新工作进程并不理想,受重视程度不足,复杂的物质空间问题往往集聚体现为社会性发展困境,面临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