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北某些中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及其铀成矿潜力评价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闽西北地区三个中生代花岗岩和暗色包体,即罗古岩花岗岩、捕虎尖花岗岩、周宅花岗岩以及捕虎尖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花岗岩的成岩时代的精确厘定,并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等手段,结合岩相学和区域地质背景,对三个岩体和捕虎尖岩体中的暗色包体的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其中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产铀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判别。罗古岩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27-234Ma左右,指示该花岗岩体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Si02>74%)、富碱(K2O+Na2O=8.57%-9.22%, K20/Na20>1.4)、准铝(A/CNK值多数小于1),贫钙、镁和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116.72-236.53ppm),铕负异常强烈(δEu=0.17~0.37)。富集Rb、Nd、Th、U和Hf等元素,而Ba、Nb、Sr、Zr和Ti显示为负异常。Zr+Y+Ce+Nb(217.5-332.8ppm)含量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综合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岩体应属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同位素组成上,(87Sr/86Sr)i位于0.7078~0.7130之间,εNd(t)值较低(-12.17~-10.70),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87-2.00Ga;岩浆锆石的εHf(t)值也较低但有较大的变化范围(-13.0--6.8),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1.69-2.08Ga。结合印支期同处于浦城-武平断裂带上的洋坊正长岩和闽西北地区夏茂暗色岩脉的富集地幔组分的发现,本文认为罗古岩岩体是由类似于夏茂暗色岩脉的富集地幔组分与基底麻源群的熔融组分在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混合而成,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捕虎尖和周宅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49.1±1.2Ma和152.9±1.1Ma,指示这两个花岗岩体都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为捕虎尖岩体的Si02(68.76%-71.30%)含量低于周宅岩体(Si02=71.80%~75.88),两个岩体全碱含量中等且相当((K20+Na20)分别介于7.38%-8.57%和7.65%~8.44%之间,K20/Na2O比值多数大于1)、准铝(两个岩体的A/CNK值多数小于1),贫钙、镁和铁。而捕虎尖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与这个两个岩体相比,显著贫Si02(53.42%),富P2O5(0.50%), MgO(3.67%), FeOT(9.20%)和CaO(5.61%)。三组样品的稀土总量都较低,捕虎尖和周宅岩体分别介于146.54-256.04ppm和151.70-202.10ppm之间,而暗色包体的稀土总量为211.75ppm;且三组样品的铕负异常存在差异(捕虎尖岩体不明显:δEu=0.66~0.89;周宅岩体较明显:δEu=0.46~0.71;暗色包体不明显:δEu=0.89)。所有样品都显示出富集Rb、Th、U、La、Nd和Sm等元素,而亏损Ba、Nb、Sr、Zr、Eu等元素的特征。捕虎尖和周宅岩体还具有强烈的Ti负异常,而暗色包体的Ti负异常不显著。两个花岗岩体的Zr+Y+Ce+Nb (分别为170.4-222.1ppm和198.6-271.8ppm)含量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综合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这两个岩体都应属Ⅰ型花岗岩。同位素组成上,(87Sr/86Sr)i位于0.70940-0.71165(捕虎尖岩体)和0.71083~0.71127(周宅岩体)之间以及为0.70929(暗色包体),εNd(t)值均较低(捕虎尖岩体:εNd(t)-13.00~-9.74;周宅岩体:εNd(t)-14.41~-12.32;暗色包体:εNd(t)-8.09),相应的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分别1.73-2.00Ga和1.94-2.11Ga之间以及为1.60Ga;这两个花岗岩体的岩浆锆石的εNd(t)值也均较低但都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51-9.97和-15.90~-9.89),两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1.84-2.18Ga和1.83-2.21Ga。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分析,认为该两岩体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捕虎尖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较低,而周宅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较高。综合分析后认为捕虎尖和周宅岩体为壳幔物质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作用的产物。暗色包体的发现同时结合Sr-Nd-Hf同位素特征,捕虎尖和周宅岩体应该均为燕山期的类似于道县虎子岩的富集地幔组分与基底麻源群的部分熔融组分在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混合作用的产物,但成岩过程中二者的壳幔混合作用的强弱程度不同,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
其他文献
机载蒸发循环系统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尚不具备独立应用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技术。本文基于西京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制冷技术,研发适用于某型
学位
城市地下可以视为高度复杂的系统,多种资源共存。诸多资源当中占主导地位的四种资源为:地下空间、地下水、地温能和地质材料。多种地下资源间共存共生,彼此之间并非孤立,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