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渝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川渝地区能见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不断升高,大气污染状况加剧;了解和掌握川渝两地区域污染特征和当地典型重污染过程,对于采取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削减排放源,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2008-2012年四川和重庆25个城市以及2012-2013年成都、重庆和内江三个重点城市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川渝地区区域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遥感数据和后向轨迹模型对当地不同时间典型污染过程进行了探讨。此外,利用监测数据和排放清单,对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重点分析。 川渝地区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异显著,成都平原、重庆、川南地区和攀西地区污染较为严重,西部山地和高原地区空气质量较好。颗粒物为当地最主要的污染物。2008~2012年,区域SO2浓度呈下降趋势,NO2高值区不断扩大,PM10浓度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12-2013年,成都和重庆颗粒物超标非常严重,PM2.5超标率分别达到59.1%和42.3%。成都NO2污染也较为严重,超标率达34.7%;成都和重庆夏季均出现O3高值,造成光化学污染。SO2浓度全部达标。颗粒物浓度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日变化则呈现双峰分布特征。 成都和内江OC浓度分别为17.23和19.11μgC/m3,EC浓度分别为5.71和3.19μgC/m3。OC/EC比例分别为3.34和7.61,SOC贡献了OC的46%和51%。川渝地区二次有机碳对碳质气溶胶贡献较高。 2010年四川和重庆的黑碳排放量分别为5.30和1.57万吨,主要来自于居民生活源和交通源,分别贡献了总排放量的62%和20%。秸秆露天焚烧对黑碳排放的贡献约为7.7%。成都黑碳排放量较高,主要来自于居民生活源(48%)和交通源(42%)。排放强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内部和四川南部,成都、自贡、泸州、内江、攀枝花及重庆主城区等地具有较高的排放强度。 成渝地区不同季节的典型污染过程具有不同的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冬季重污染过程主要受到盆地内静稳天气的影响,污染物在盆地内不断积累,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浓度均有明显的增加,持续时间较长且影响范围大。受到来自西北地区的沙尘长距离传输的影响,成渝地区3~4月易出现沙尘天气,PM10浓度剧烈升高,PM2.5/PM10比例显著降低,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春末夏初(5~6月)是成渝地区小春收获季节,秸秆露天焚烧易导致重污染过程:SO2、NO2和颗粒物浓度均显著升高,CO和碳质气溶胶浓度增加,高值一般出现在夜间或清晨。夏季O3浓度严重超标,出现光化学污染。成渝地区秋季典型污染过程主要由秸秆露天焚烧和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针对不同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在不同季节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