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汉时传入中国并在中原地区扎根,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快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经的大量传译,中原地区出现了大批高僧,他们与名士一起谈佛论玄,促进了佛教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佛教与玄学的相互融合借鉴,故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佛教发展的这一特点非常典型地反映在了剡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所辖嵊州市和新昌县)佛教的兴盛上。时至东晋,大批高僧名士聚集在浙东小城剡县。这里山明水秀,奇绝幽清,正是隐居论道之佳处。另外,剡县地属会稽,常有名士往来聚集,又距离都城建康较近,方便僧人应召入京讲经。故东晋时期便有大量僧人和名士在剡县讲经说法,由是,剡县佛教大兴,并推动了般若学风在东晋时期的兴盛,直至南朝依然不衰。本文以东晋南朝时期在剡县长期居住或短期停留的33位高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之以宗教学、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手段。全文由绪论、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选题之缘起、研究范围之界定、研究前史之回顾以及研究价值与思路。第二章为“剡县历史地理与人文”,梳理了剡县历代区位划分沿革,介绍了剡县地区的山川风物,名士遗迹,分析剡县地区固有的道教传统和佛教因素。第三章为“东晋南朝剡县僧人考论”,考述了东晋南朝剡县33位僧人的生平、行迹,结合实地调查考证了这一时期僧人的建寺、住寺情况,以及东晋南朝时期剡县建立起来的其他寺院。另外统计了东晋南朝时期剡县僧人的论著情况,并且通过对他们师承情况的梳理,分析剡县僧人的佛学思想。第四章为“东晋南朝剡县僧团的形成”,以两晋南北朝时期竺法护僧团、竺佛念僧团、佛图澄僧团、道安僧团、慧远僧团、鸠摩罗什僧团为例,分析及认定这六大僧人群体之所以成为僧团的特性,将剡县僧人群体的特点与上述六家僧团进行比较,论证东晋南朝时期剡县出现的几大僧人群体是否能称为僧团,以及僧团的形成带来的影响。第五章为“剡县僧人、僧团与东晋南朝的思想论争”,梳理了僧人与僧人之间的往来,僧人与朝廷的往来,僧人与名士的往来,以此探讨东晋南朝时期国家政权对佛教的支持,以及佛玄融合的学风转变。第六章为“剡县僧人、僧团与佛教东西传播”,考察了剡县僧人师承关系中的西域因素和社会关系中的西域僧人与中土僧人的交往;同时考证了河西僧人的东行与剡县僧人的西行事迹,分析了东晋南朝时期剡县佛教中融入的西域因素,以及剡县僧人西行的反哺作用。第七章为“结语”,分析了东晋南朝时期剡县之所以聚集众多高僧名士的原因,总结了东晋南朝时期剡县佛教的特点,并就论文还能继续拓展的部分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