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首先探讨中医胃脘痛病因病机,对中医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了解虚寒为本病基本病机。本病症状的发生常属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息肉、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炎等疾病之中。胃脘痛病因有内外之分,但多重内伤。主要:①在《内经》中认为多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邪内侵等引起;②汉代张仲景认为误下伤中所致;③宋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不节和七情不和的病因;④明代医家更发现疲劳过度也是导致胃脘痛原因之一;⑤清代医家更进一步发现热病后肺胃伤津也可产生胃脘痛的现象。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以新加坡病人为主,因新加坡虽属赤道国家,常年如夏,但笔者发现新加坡人生活起居多于空调冷气,喜饮冷饮,常服苦寒中药,且西药如激素、抗菌素及止痛药等药物之滥用,与当今社会人们竞争意识强烈,生存、工作、学问、劳动等压力与负荷过重,这无形中消耗着体内之阳气,而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胃气失和、疼痛由此而发。临床观察现今新加坡之胃脘痛病人,以虚寒型胃脘痛为多见,主要证候为;胃脘隐痛、呕吐清水、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酸软乏力及舌质红,苔薄白,舌体齿痕显著、脉沉细无力等。本项研究采用火针治疗,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由特定的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被导入的火热,通过腧穴、经脉之特异性功能的循行,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鼓舞气血运行,温壮腑脏阳气。火针借火热之力,亦起热灸之功,共同达到温通经络祛寒的治疗作用。运用火针中,具有通经驱邪和热的温阳散寒双重作用,疗程短、见效快、不易复发,具有显著而肯定的疗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达到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目的。目的:(1)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①探讨中医学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明确胃脘痛发病的病位,为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提供理论依据。②探索中医火针治疗胃脘痛的源流及重要性。③分析总结中医现有胃脘痛的辨证施治的方法。④探讨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病机制。⑤分析与总结西医现有治疗慢性胃炎(胃脘痛)的方法及利弊。(2)临床研究:①明确临床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②分析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疼痛的改变,食后胀闷痞满、食欲及大便的改善等规律。③比较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④比较火针与药物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差异。⑤同时观察并比较火针与麦粒灸等不同方法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差异。⑥采用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前后疗效评定指标。方法:(1)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①综述及分析古代火针治疗胃脘痛文献资料,并说明火针在临床研究的重要性。②综述与分析中医治疗胃脘痛文献资料。③综述及分析西医慢性胃炎发病机理及治疗文献资料。④综述与分析古代与现代九针中火针治疗文献的相关资料。(2)研究思路:虚寒型胃脘痛的病因病理分析,①阳气损伤百病丛生。②空调冷饮耗伤阳气。③激素、抗生素损伤阳气。④激素、抗生素损伤阳气。⑤激素、抗生素损伤阳气。(3)临床研究:根据诊断标准,选择随机抽样纳入标准的虚寒型胃脘痛患者106例,患者分为火针组和药物组,各取43例病例,麦粒灸(20)收集的发病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且曾经过一定的保守治疗无效而反复发作,但现已停各种治疗一周。治疗组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任脉经穴为主。主穴分两组交替使用,配穴左右交替使用。口腔内壁有横纹者,用镌针割划。一星期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中药附子理中汤颗粒,为港香兰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一次服4gm(克),一日三次。三周为一疗程。麦粒灸的穴位同火针组一样。结果:(1)文献综述研究结果: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文献综述表明:①虚寒型胃脘痛的病因在于正虚邪实,治疗以扶正治本为主。②寒湿、虚寒为本病基本病机。③最早的文献记载是《黄帝内经》,在宋代王执中描撰写的《针灸资生经》将“火针疗法”创造性应用到治疗内脏疾患,尤其是胃脘痛的治疗,疗效更显著。(2)临床研究: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表明:火针治疗虚寒行胃脘痛,优于药物对照组,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即刻止痛的疗效总有效率44.2%,药物对照组为14.0%。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麦粒灸组,因病人不足,且病人没有准时复诊,故没有做统计学分析。结论:(1)文献综述研究结论: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能有效减缓病人的胃脘隐痛,改善病人的生活素质。(2)临床研究: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自觉有明显放射式穿透感,形式为短暂穿透感与持续温热恰致好处的结合,是针灸其它手段都达不到的临床效果,它可说是火针法的灵魂。与药物组附子理中汤比较,虽然两者病机都是治疗虚寒胃脘痛,但火针的放射式穿透感,能较快达到缓解疼痛,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