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市公租房空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12日,由住建部等多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一专门针对“夹心层”住房问题出台的文件,标志着公共租赁住房正式列入了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同年8月30日,W市出台《W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自此,公租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并列成为W市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W市公租房制度实施以来,建设力度空前巨大,以期实现保障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人有房住的目标。截至2016年12月底,W市共计建成筹集公租房54000多套。然而,由于公租房制度的不完善,在建设、管理和分配中出现了一些难题。主要体现在:条件不够合理,一些“夹心层”住房困难对象没有享受到公租房保障;申请程序相对繁琐;租金价格制定过高;选址、配套等各方面不够便利。导致部分公租房闲置无人租住,造成住房资源、土地资源、财政资金浪费。本文以“公租房空置问题与对策研究”为研究主题,将研究问题的视角聚焦于公租房制度产生以来快速化发展的W市,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回顾W市公租房制度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分析W市公租房空置现状,借鉴国内外地区在破解公租房空置方面的经验,探索适用于W市公租房空置情况对策建议。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探讨了研究W市公租房空置问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有关公租房空置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公租房和空置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再次,研究了W市公租房制度发展历程及空置状况,通过对W市公租房制度建立的背景、意义、运行机制和制度建立后的实施概况,结合历年建设和分配数量,分析得出W市公租房当前的空置现状,并对空置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然后,结合公租房空置相关数据及问卷调查,通过理论分析、现实分析,探讨W市公租房出现空置问题的原因;继而,比较了国内外公租房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出破解公租房空置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政府法律法规以及W市现有的住房保障范围和建设规模,提出破解公租房空置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W市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可参考的决策依据,将这项好的政策落到实处。总而言之,本文研究认为对于解决公租房空置问题,不仅需要降低准入条件扩大保障范围,还要注重公租房选址以及周边配套的便利性,加强对公租房房屋质量的把关和后续的运行维护。从长远来看,要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从根本上理顺房源和保障对象之间的关系,促进公租房的良性发展,最终达到让全部困难家庭有房住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12年新政的出台引领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大资管时代,受政策红利影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得到全面松绑,迎来发展新浪潮。截至到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突破70万亿,是GDP的1
为了获得新的活性化合物 ,以溴代四乙酰葡萄糖和对位取代苯酚为原料 ,溴化四丁基铵为相转移催化剂 ,合成了 18个对位取代苯酚氧甙类化合物 ,其产率为 2 0 0 %~ 99 5 %.化合物
目的通过对危重患者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结果的分析,探讨平均血糖(Glumean)、每日晨间血糖(Glumorn)、标准差(SD)、血糖变异指数(GLI)与在院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2
会议
<正> 一、引子:方法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学体系一直是近年美学界致为关注的命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美学象其他学科一样,既不能轻易地
民国时期的广告既是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新文化的传播。它们提倡放足;提倡婚姻自主;使知识女性逐渐成为时尚;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伴随着民主、共和运动高涨的妇女解放运动起了
“营改增”的改革从2011年开始,到2016年5月1日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更加完善和规范了我国税收体系。现为激发第三产业活力,此次“营改增”的
<正>一、秦代简书概况隶书萌芽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定型于西汉,兴盛于东汉。从秦到西汉中期,属于隶书的古隶阶段。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目前所能见到的秦代隶书主要有两类。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AECOPD患者85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值20~30分患者25
<正>本书由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编写,结合国家最新修改的有关土地管理的相关法规、规程,尤其是2012年发布实施的TD
全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章文献综述,对卟啉化学近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第二章重点讨论了我们合成的19个meso-四苯基卟啉类衍生物,以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