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经50年,其最基本的治疗价值在于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目前,起搏器的功能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中,起搏模式已从最初的单腔VVI模式逐渐发展为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尽可能的生理性起搏是人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包括房室同步起搏、变时性起搏,以及心室同步起搏。这些生理性起搏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起搏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效果。然而,国际上若干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右室心尖部起搏存在一定弊端,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与心室起搏百分比成正相关,减少心室起搏的比例意味着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因此,对于存在自身房室传导的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心室起搏已成为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为有效降低心室起搏所占的比例,起搏器许多功能的改进和出现都是为了使其尽可能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这是未来起搏术的发展方向。具有AAISafeR模式的起搏器平素以AAI模式工作,但心室感知器始终对心室的电活动呈监视状态,一旦心室自主活动消失,起搏器即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迅速转换成DDD模式,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目前国内尚无有关AAISafeR起搏器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的资料证实其临床疗效,本研究正是在这一形式下立项的。目的患者植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后,分别以DDD模式和AAIsafeR模式工作3个月,评价短期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其与心室起搏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比不同工作模式的房颤发生率,对比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CHF,TIA)。方法共入选42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对照原则,观察同一患者在不同起搏模式下(AAISafeR和DDD模式)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LVEDV)、左室收缩末径(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观察心房纤颤及其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以不同起搏模式分别观察3个月后,左房内径逐渐缩小,但LVEDV、LVESV及LVEF变化不大。与DDD模式相比,AAISafeR模式下心室起搏、感知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从而将右心室起搏的危害减少到最小。较高比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短期内(3个月)可影响心腔结构的重塑,但尚未引起心室功能的重塑,心室起搏比例增高是影响心脏结构重塑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