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由致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导致水稻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随着水稻品种与白叶枯病菌之间的相互定向选择,使得原本抗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逐渐丧失抗性。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近乎免疫,抗白叶枯病新品种SH5就是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疣粒野生稻中的抗性基因导入感病栽培稻8411而获得。小热激蛋白(sHSPs)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应激蛋白,目前研究显示sHSPs能够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本论文根据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抗白叶枯病新品种SH5接种病菌6h后基因的表达结果,从中选取了显著上调的OssHSP17.5,利用转基因技术等对OssHSP17.5在抗白叶枯病及其它逆境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构建OssHSP17.5超表达和基因沉默的载体并进行水稻转基因;二是对得到的转基因水稻株系进行抗病性分析;三是热激因子(heat shock factors, Hsfs)基因在抗、感病品种抗白叶枯病中的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抗、感品种接种白叶枯病菌Zhe173后OssHSP17.5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在抗病品种中比在感病品种中上调更明显。构建超表达和基因沉默的载体分别转感病品种日本晴和抗病品种SH5,得到转基因株系。2.对转基因株系进行接种处理,观察表型,结果超表达水稻的病斑长度明显短于野生型,而沉默植株则相反。接种后,超表达水稻里的病原菌比野生型中增长缓慢且单位叶片内含菌量低。5个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la、PRlb、PR2、PR4和PR6)和1个转录因子WRKY45在超表达OssHSP17.5的日本晴接种24h后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中的。3.感病品种8411和抗病品种SH5接种Zhe173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2个Hsfs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OsHsfA2a、OsHsfA2c、OsHsfB2b和OsHsfB2c在SH5中的变化更显著,这4个OsHsfs在水稻抗白叶枯病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