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热销市场问题是IPO研究领域的三大谜团之一,也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IPO热销市场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一国股市IPO发行收益和发行量的周期性考察,并与新股的发行定价密切相关。一般来讲,数月的首次公开发行当天的较高收益常常伴随着的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数量的迅速提高,而且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这种相关性非常之高。 但由于中国股市成立至今时间尚短,并且存在诸多的制度上的欠缺,所以目前国内对于IPO热销市场现象的研究仍非常少见,对于我国股市热销市场现象是否存在仍有争论。针对于此,本文在回顾了IPO价格表现的理论综述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新股上市初始收益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和IPO发行量等指标,以1993年1月—2004年8月期间首次公开发行的1154支股票为样本,分别采用了两种实证方法:即单月期分类法:检验IPO数量与初始收益率相关性以及错后12个月的相关性滞后检验;与半年期分类法:对IPO发行量与初始收益率做出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对我国股市的热销市场现象的两种实证研究结果一致,样本股票的初始收益率和IPO数量以及IPO发行量的相关性与显著性均无法通过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热销市场现象并不显著。 将实证结果与西方学者给出的理论解释相对照,笔者从我国股市所具有的股指波动幅度大、过度投机现象严重、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等自身脆弱性的特点做出分析,认为我国股市热销市场现象不显著可以归结为行政性干预阻碍市场供需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价格的自动调节、投资主体结构失衡导致过度投机的存在、以及典型的卖方市场等主要原因。 虽然本文采用数据的时间跨度是国内有关热销市场研究中不曾有过的,但同时需要指出,若进一步考虑到新股供需平衡以及总体的经济态势将使研究方法更完善。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情况,目前尚不具备此种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因此仅在后文中做出此种建模方法的探讨,以期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热销市场理论的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帮助,对我国股市的热销市场现象做出更真实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