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人类最常见的衰老性疾病,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65岁的老年人中AD患病率为3%~8%,并且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虽然,病理学上,在AD患者的脑中观察到突触和神经元的丧失,细胞外有老年斑和细胞内有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这些特征与Aβ(淀粉样蛋白β)40,Aβ42,总tau和磷酸化tau(p-tau)的变化相关,它们是严重AD状态的明确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然而,缺乏实用于临床,简便可行的能有效诊断AD以指导治疗策略的生物标志物。端粒与衰老性疾病密切相关正在AD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端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结构,它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端粒长度、端粒酶及端粒相关蛋白组成端粒系统,共同维持着端粒稳定。细胞衰老都有不同程度的端粒丢失或端粒不稳定现象。研究发现端粒缩短是认知障碍的线性因素,白细胞端粒长度可能与健康女性的认知能力有关,提示其可能是AD发病前认知老化的女性的生物标志物。在本研究中,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相关蛋白活性进行检测以探讨外周血端粒长度变化、端粒相关蛋白活性变化与AD的相关性。方法提取42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轻、中、重度AD患者分别有10人、17人、15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方法检测基因组DNA的端粒长度及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AD患者与50例正常健康人的端粒长度变化情况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探究阿尔茨海默病对人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严重程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变化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探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小于健康对照(NC)组(P<0.05);AD患者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的mRNA表达水平较NC组升高(P<0.05);轻、中、重三组严重程度AD患者端粒长度均较NC组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重度痴呆患者端粒长度更低;三组严重程度AD患者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P<0.05),且随着AD严重程度的升高端粒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端粒长度、TRF1、TRF2、POT1诊断A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726、0.75、0.717,四种指标联合诊断A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端粒长度与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 mRNA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R=-0.562,R=-0.434,P<0.05;端粒相关蛋白POT1和TRF1的mRNA表达水平间同样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388,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短于正常人,并且随着AD患者严重程度增加其端粒长度显著缩短。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可能参与端粒长度变化的过程而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长度与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 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POT1与TRF1表达水平间呈现正相关,结果显示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参与端粒缩短的过程,POT1则可能通过TRF1途径而间接参与端粒损耗,端粒长度缩短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外周血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可作为评估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和预后的重要的检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