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G1基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心房颤动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m3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需要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基于心房颤动家系的连锁分析已发现多个心房颤动的致病基因、染色体区域。但由于家系的罕见性,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仅能解释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一小部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心房颤动具有遗传倾向,并且受到众多危险因素影响。对于此类由多个基因、多种环境因素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作用造成的疾病,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突变筛查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根据心房颤动的病理机制,候选基因主要考虑为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影响心脏传导及自律性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蛋白质的基因等,已有部分研究揭示了候选基因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主要集中在离子通道相关基因。近年来发现了多个编码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5)的SCN5A基因突变、编码与Nav1.5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突变与心房颤动相关。MOG1是Nav1.5通道复合物的重要组分,MOG1与Nav1.5相互作用,对于调节心脏中Nav1.5通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MOG1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MOG1基因变异可能与心房颤动相关。因此,我们对中国汉族人群心房颤动患者MOG1基因与心房颤动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对480例心房颤动患者和576例正常人进行MOG1基因变异筛查,结果发现2例MOG1基因新变异:(1)c.103C>T导致第35位氨基酸发生无义突变,由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Q35X);(2)c.287G>A导致第96位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由精氨酸突变为赖氨酸(p.R96K)。通过融合蛋白技术,将野生型MOG1(WT)、突变型MOG1(p.Q35X)和突变型MOG1(p.R96K)分别与红色荧光蛋白pDsred1-N1融合,分析野生型MOG1和突变型MOG1在HeLa细胞内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由于受到MOG1(p.Q35X)终止密码子影响,其融合荧光蛋白几乎无表达;MOG1(p.R96K)与MOG1(WT)相比较,定位、分布差别不显著。
其他文献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 BC)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生物纳米材料。与植物纤维素相比,细菌纤维素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和超细、结晶度高、机械强度高、纯度高和持水性高
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以按蚊为主要媒介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疟疾的临床症状主要发生在疟原虫裂殖子孢子在人体红细胞内无性增殖阶段,目前疟疾疫苗研究
本实验研究了妊娠后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对蒙古绵羊胎儿胸腺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实验选择经同期发情且同期受孕,平均体重为52.93±2.62kg、健康的蒙古绵羊35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