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的参数病灶侧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的下降率(FA%)、rFA值(病灶侧FA值/病灶对侧FA值)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上所示的皮质脊髓束(the corticospinal tract, CST)完整性对于后循环梗塞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核磁证实为后循环脑梗塞且发病1周内的连续病例共91例患者,其中合并出血2例,后期失访2例,完成研究87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64.3%),女性31例(35.6%),平均年龄(56.95±12.99)岁。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治疗情况等,对所有患者在入院3天内完善头颅MRI检查(DWI及DTI),同时测量病灶侧的FA值及对侧的FA值,以及DTT图像上所示CST的完整性。在距发病90天时通过电话随访完善mRS评分。根据mRS90d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及预后不良组(3-6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同时分析各观察指标与随访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各指标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发病90天时,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预后良好56例,预后不良31例,后者中死亡2例,分析发现高Hcy症、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及DWI上梗死体积是影响PC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分析发现FA%及CSTDTT与mRS评分呈正相关(p<0.001), rFA与mRS评分呈负相关(p<0.001)。本研究ROC曲线所示最佳预测预后好的rFA的最佳临界值是0.52,当rFA>0.52时,预后较好。结论:FA%、rFA及CSTDTT与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