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与1,2-环氧丁烷共聚合研究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a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材料是极具前景的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该过程不仅以廉价的废弃资源CO2作为原料,而且可制备全生物降解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经过多年发展,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物PPC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但是PPC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使得其单独作为薄膜材料使用时存在着低温脆性大和高温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亟需开发更多新结构、新性能的二氧化碳基高分子材料。本论文围绕以下两个部分展开工作,一是通过1,2-环氧丁烷(BO)与二氧化碳共聚制备新型二氧化碳聚碳酸酯,进而引入第三单体进行三元共聚制备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研究其结构与性能;二是通过1,2-环氧丁烷与二氧化碳共聚制备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醚二元醇,研究其聚合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希夫碱钴为催化剂,以1,2-环氧丁烷与CO2作为主要原料,并通过与环氧丙烷或环氧环己烷共聚制备了系列聚碳酸酯材料。系统考察了聚合反应条件和共聚单体组成对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环氧化物在共聚单体中的投料比,制备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11.2~67.8 ℃范围内可调和水接触角在85.2~95.2°范围内的聚碳酸酯。总的来说,这种三元聚合方法为调节CO2基聚合物的表面疏水性及其生物降解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2、以锌-钴双金属氰化物(Zn-Co-DMC)为催化剂催化1,2-环氧丁烷与二氧化碳共聚,旨在制备低分子量的聚碳酸酯-醚二元醇。在本工作中,首先考察了不同链转移剂对低聚反应的影响,然后选定癸二酸(SA)为链转移剂,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链转移剂用量等对低聚反应以及产物分子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元醇的分子量与加入的BO/SA的摩尔比成正比,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时间有利于聚碳酸酯-醚二元醇中碳酸酯单元含量的提升,但最终所得二元醇的分子量可控,碳酸酯单元含量高达68.6%。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深入人们提倡生活之前,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广播电视。进入全媒体时代,尽管就新闻节目而言,人们普遍更相信广播电视,但人们已经倾向于从新媒体或融媒体搜索浏览所需信息。因为摒除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越来越脱离当代受众的实际需要,其中以广播新闻尤甚。
期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拓宽深化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的生动体现,是学生深入基层,投身社会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平台,本文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六位三级一体"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探索,试图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策略。
期刊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Carbon Dioxide Geological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GUS)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二氧化碳埋存场地的地质体结构精细表征是CGUS技术的重要前提.本文对二氧化碳封存的多尺度三维地质体结构表征与埋存
期刊
<正>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条管道全长109千米,每年可将170万吨齐鲁石化生产捕集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胜利油田的地下油藏进行驱油封存,将为我国大规模二氧化碳管道输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改革。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拓宽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以多元化和丰富化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学习和新闻信息的接收。媒体环境的变化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同时信息的无序化、新闻质量的差异化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使新闻内容、形式发生着变化。广播
会议
报纸
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发展,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亟待产业转型升级。但半导体行业人才短缺,引才形势十分严峻。对此,电科声光电建设人才引进模式,通过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人才品牌”,建立人才梯队,推进“分类分层”招聘,理顺开源思路,打开“先引进后培养”新模式,实现了公司引才数量质量双提升,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引进模式,助力国防军工事业发展。
期刊
报纸
报纸
在回顾人才争夺战和人才公共服务文献的基础上,说明人才集聚效应的生成机制最终取决于人才发展环境,而政府人才政策及其公共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案例研究方式尝试回答“人才引进公共服务是如何进行的”这一细化问题,以引起学界关注,并认为当前地方政府人才引进公共服务是一种全链条的公共服务模式,即打造引才共同体、营造引才亲和力、塑造引才兑现力,其中活动品牌化、雇主品牌化建设是重要的特色和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