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是目前我国城镇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但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水库发生蓝藻水华的频率在逐步增加,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影响了供水水库的正常供水。如何有效地控制蓝藻水华已成为水库供水保障和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絮凝剂对水库蓝藻水华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本文于2008年8月25日~2008年10月4日在广东省一座富营养化水库进行大型围隔实验(340 m~3)。围隔实验共设3个处理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均设3个平行,在3个处理组中分别投加浓度为15 ppm、30 ppm、45 ppm的以铁盐为核心的絮凝剂,进行每4天一次的高频次采样。通过比较絮凝剂投加前后以及不同浓度处理组围隔内水体的理化特征、叶绿素a浓度以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絮凝剂对蓝藻水华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为今后水库蓝藻水华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絮凝剂的投加能明显降低水体的pH值和叶绿素a浓度,且絮凝剂浓度越高,降幅越大。絮凝剂的投加对改善水体的透明度有积极的作用,三个处理组内水体的透明度都在投加絮凝剂后明显上升,且絮凝剂浓度越高,升幅越大。实验前期,三个浓度处理组内的氮、磷浓度都有所下降,其中对正磷的作用尤其明显。铁盐絮凝剂作为一种应急处理的方式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絮凝剂投加后的第4d,较实验前,围隔内pH值下降了56%,叶绿素a浓度下降了93%,总氮浓度下降了61%,总磷浓度下降了68%;在处理30 ppm组,第8d围隔的透明度升高了118%。对围隔的11次采样共检出浮游植物30种,隶属于5个门,浮游植物在种类组成上以蓝藻和绿藻为主,蓝藻门的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ios-aquae)、水华微囊藻(Microcytis fios-aquae),硅藻门的曲壳藻(Achnanthses sp.),绿藻门的小型绿藻微小四角藻(Tetraedron minimum)、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在实验前出现频次较高且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指示种类,它们在实验中期和后期时均难以在水样中有被再检到。实验结束时,新增了绿藻门的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和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硅藻门的脆杆藻(Fragilarias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e)。球型的藻类(如:水华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的第一优势类群,投加絮凝剂前其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90%以上,絮凝剂对该类藻显示出了很好的去除和控制效果,投加絮凝剂后的第4d,三个不同处理组内球状藻的去除率均为100%。至实验结束,球状藻的丰度也没有回升,三个不同浓度处理的絮凝剂对球型藻类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不同浓度处理的絮凝剂对丝球状藻(拟柱孢藻(Cylindrosper sp)、湖丝藻(Limnothrix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e sp.)和颤藻(Oscillatoria sp.))的去除率分别为57%、59%、59%。可见,絮凝剂对丝状藻的去除率不及球状藻,细胞的形态是影响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结束时,蓝藻的种类和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绿藻和硅藻的种类和生物量均有所上升,绿藻门的鼓藻成为浮游植物的第一优势种类。对围隔的11次采样共检到浮游动物22种,其中轮虫8属14种,桡足类2属4种,枝角类4属4种。实验结束时,检到浮游动物12种,较实验前,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减少,减少的种类均为轮虫。桡足类是围隔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其平均数量占浮游动物总量的72%,其中的主要种类是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高、中絮凝剂浓度处理围隔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实验期间降低,至实验结束时数量有所回升,低浓度处理已降低了轮虫的丰度但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投加絮凝剂导致食物减少和水体的pH下降可能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与数量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