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氧化钛颗粒分级絮凝行为及絮凝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iglol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选冶行业每年要产生数百万吨的流体细尾矿,致使全球细尾矿已堆存数十亿吨。这些尾矿坝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尾矿及尾矿中重金属、残留的选矿药剂还对人民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尾矿中的超细颗粒(小于1μm)经絮凝沉降处理后仍然难以沉降,循环水中超细颗粒含量很高,对矿物的提纯造成严重的影响。大量超细颗粒的存在使尾矿水粘度增大,形成稳定的类“凝胶状”悬浮液,对其他颗粒的沉降产生影响。目前,对超细颗粒的研究很少,细尾矿的问题还未解决,因此如何使超细颗粒有效絮凝是实现细尾矿高效沉降的关键。为了解决流体细尾矿中超细颗粒的有效絮凝问题,论文采用稳定性好、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一致的氧化钛颗粒作为固体颗粒模型,以易于制备、稳定性好的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酸作为絮凝剂;以细尾矿中超细颗粒有效絮凝为目标,研究了不同粒度级颗粒的絮凝行为,采用分段加药-及时分离絮凝体的方式实现了按粒度由粗到细的趋势分级絮凝的目的;探索了不同分子量絮凝剂的吸附形态及其对絮凝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分子量絮凝剂的表面覆盖率,揭示了超细颗粒的絮凝机理。研究了不同粒级氧化钛颗粒的最佳絮凝剂用量,比较了最佳絮凝剂用量下的絮凝效果。样品1、样品2和样品3的Dn(50)分别为38 nm、186 nm和357 nm,分子量为512,000 g/mol的聚丙烯酸絮凝剂最佳用量分别为6 mg/g、2 mg/g和1mg/g。而絮凝剂用量以单位比表面积的絮凝剂用量(g/m~2)表征时,样品1、样品2和样品3的絮凝剂最佳用量分别为53μg/m~2、67μg/m~2和62μg/m~2,平均值为60.7μg/m~2;可知不同粒级颗粒的最佳絮凝剂用量近似定值。在最佳絮凝剂用量下,初始沉降速率和絮凝速率均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增加;因此,可知粒度越小的颗粒絮凝效果越好。当宽粒度级絮凝时,分段加药-及时分离絮凝体的絮凝效果较一次加药的絮凝效果好。使用分段加入絮凝剂并及时分离出已经形成的絮凝体的方法,既避免了剪切作用破坏已经形成的絮凝体,又避免了形成絮凝体的颗粒继续吸附絮凝剂,使絮凝剂逐步作用于细颗粒,实现了超细颗粒的有效絮凝。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絮凝剂对超细颗粒的絮凝效果。分子量分别为140,000g/mol(PAA-100k)、512,000 g/mol(PAA-450k)和1,483,000 g/mol(PAA-1250k)的聚丙烯酸絮凝剂最佳用量为0.5 mg/g、0.8 mg/g和2 mg/g,在所研究的絮凝剂分子量范围内,最佳用量随着絮凝剂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聚焦光束反射分析可知,在各自最佳用量下,分子量越大,桥联效应越强,形成的絮凝体越大,有利于絮凝沉降;由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可知,分子量越大,絮凝体结构越疏松,密度越小,不利于絮凝沉降。而中间分子量絮凝剂得到最大的初始沉降速率和最小的浊度值,絮凝效果最好。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絮凝剂在不同用量下的表面覆盖率。采用表面碳含量法计算絮凝剂在颗粒表面的覆盖率,结果表明:在所选絮凝剂分子量范围内,最佳絮凝剂用量下,不同分子量絮凝剂表面覆盖率近似定值,分别为9.2%、10.4%和11.3%,平均值约为10.3%。当桥联作用在絮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时,絮凝剂最佳用量是絮凝剂在颗粒表面达到特定覆盖率时的用量。研究了聚丙烯酸和氧化钛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研究表明:聚丙烯酸和氧化钛颗粒之间除了氢键作用之外,还存在化学作用。聚丙烯酸内C-O与C=O的比例为1:1,由XPS结果可知,絮凝后C-O与C=O的比例为1:2.4,这表明聚丙烯酸吸附到氧化钛颗粒上生成了C=O;此外,COO反对称伸缩特征峰和对称伸缩特征峰的差值为89 cm-1,表明聚丙烯酸的羧酸根与氧化钛的钛以鳌合的方式结合,聚丙烯酸一旦吸附到氧化钛颗粒表面将很难实现脱附重组。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吸附形态。由石英晶体微天平耗散技术测量PAA-100k、PAA-450k和PAA-1250k的吸附层厚度分别为14.8 nm、39.4 nm和65.4 nm,吸附层厚度随着聚丙烯酸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吸附絮凝剂后颗粒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可知,小分子量的聚丙烯酸(≤140,000 g/mol)多以“平铺”的方式桥联颗粒,而分子量大的聚丙烯酸(≥512,000 g/mol)多以“环”和“尾”的方式桥联颗粒。对于超细亚微米级或者更小颗粒而言,吸附层厚度对絮凝效果有较大影响,过大的吸附层厚度导致絮凝体孔隙率较大,絮凝体密度降低,絮凝效果变差,所以并不是絮凝剂分子量越大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
味觉感受在昆虫的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多项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昆虫对味觉物质的感受主要由味觉受体来完成。昆虫味觉受体可分为糖类受体、果糖受体、二氧化碳受体和苦味受体四类,其中,糖类受体和果糖受体参与糖类物质的识别,对昆虫的取食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味觉受体通常存在于昆虫的外周味觉器官当中,如触角、喙、跗节和翅膀边缘等部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昆虫的味觉受体存在于肠道和脑部等非味觉器官当中,推测这
学位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液化所得的煤焦油产量非常高,煤焦油沥青(coal tar pitch,CTP)是焦油蒸馏后的残液部分,除了用于制备冶金工业的阳极和炭素制品,也可以制备煤系中间相沥青和炭材料。但是由于煤焦油沥青中C/H原子比过高,并含有较高的喹啉不溶物(quinoline insoluble,QI)、氮和硫杂原子,因此,需要精制和改性才可作为制备高品质中间相沥青和炭材料的原料。生物质沥青(bio
学位
脆性矿物破碎过程能量消耗巨大,破碎磨矿能耗可达全国总能源消费的1.15%以上,世界上用于破碎磨矿的电能占总电能消耗3.3%左右。破碎过程中,传递给待破碎物料的吸收能转化为弹性能、新增表面能、耗散热能、破碎后飞溅颗粒动能及其它形式的能量,其中热能是主要的耗散形式。研究脆性矿物破碎现象,建立各类能量的计算模型,揭示破碎过程能量演化规律,对选择合适的加载方式、降低破碎过程的能量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对典型的
学位
锂硫电池作为新一代的二次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环境友好、较为安全等优点,成为了未来储能器件的理想选择。但是由于锂硫电池存在正极活性材料硫的导电性差、正负电极体积膨胀粉碎、电池循环稳定性低、锂金属负极易生长枝晶刺穿隔膜造成内短路等缺点,这些成为其实用化、商用化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锂硫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本文以硫:Super P:PVDF=8:1:1质量比作
学位
几十年来,网络化控制系统一直是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多个节点通过网络连接,相关信号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与交换,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远程控制与操作,在流程工业、汽车制造、军事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通信网络的引入,网络安全和网络资源受限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网络攻击环境下的事件触发网络化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网络攻击下的网络化系统的事件触发
学位
随着储量丰富的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以煤气化为龙头的现代煤化工在新疆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煤基活性炭产业的西移。与此同时,新疆煤中高含量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AAEM)给煤加工转化利用过程带来极大的障碍,大量产生的煤气化废水、尤其是大规模气流床煤气化废水中微量有害元素(hazardous trace elements,HTEs)也对环境
学位
本文立题为“难选煤中矿物质洗选解离的地质地球化学控制研究”,以煤地质学为基础,以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难选煤为研究对象,以煤化工的煤炭浮选工艺为依托,利用地学领域常规和最先进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矿物综合分析系统(TIMA)、X射线衍射波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手段和方法,研究煤炭洗选
学位
分子筛作为代表性多孔材料,因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发达的孔道结构在催化、分离、吸附等工业支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多属于微孔范围,故在有大分子参与的反应中会出现阻碍扩散等不利现象。针对出现的问题和逐步扩大的应用需求,进一步开发了含有微孔和介孔两种孔道结构的多级孔分子筛,其中,二维层状分子筛便是多级孔材料中的重要代表。本文以C22H45–N+(CH3)2–C6H12–N+(CH3)
学位
煤是一种天然的非均质材料,内部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裂隙和矿物夹杂。这些结构的尺寸、分布等特征对煤岩体的宏观力学响应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为了进一步明确煤岩体内部微结构分布特征,建立其精细的描述方法,探求煤岩体内部微结构对宏观力学响应的影响机制,以埋深900m巷道工作面的煤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成果:(1)基于CT扫描技术建立一种煤岩体裂
学位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我国煤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矿井灾难频发,严重影响开采效率和人民财产安全。陷落柱和断层等是导致煤田矿井灾害的主要地质异常体,其在地震勘探中常表现为绕射波特征。在石油天然气储层中,碳酸盐岩储集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储集空间表现为孔隙、孔洞、裂缝及其相互组合体,这些地质体在地震勘探中也表现为绕射波特征。事实上,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地质分界面产生反射;在地质不连续点处,以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