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的语义转化和功能转化是所有语言的一大共性,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死”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历了很多次语义转化的过程,有多种意义和词性,丰富了汉语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本文从汉语词语“死”切入,研究汉语中“死”的语义与功能转化的路径,探讨语义与功能转化的普遍规律。由于研究的对象是汉语单个词汇“死”的语义与功能转化,我们目前还没找到相关的国外研究资料。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死”各种意义的分类,语法化产生的动因,“死”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意义差异和特点,也开始了语义转化动因和路径的直觉性研究,但不系统,所以我们对汉语“死”的语义转化和功能转化的发展过程所知甚少,需要进行更精确更深入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语义的产生和转化,为此,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指导我们进行词汇的语义转化研究时,强调了词汇的语义转化的理据性,说明词汇的语义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的理性思维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我们对现代汉语“死”的各种偏离了“死”的本义的意义——即经过了语义转化而产生的新语义---跟它的本义之间的关系一一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新语义与“死”的本义都有或明或暗的联系。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新语义与“死”的本义之间的联系都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获得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一发现从反面证明原型范畴和隐喻是汉语词汇进行语义与功能转化的主要路径,充分说明了汉语词汇语义与功能转化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理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