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死”的语义及功能转化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的语义转化和功能转化是所有语言的一大共性,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死”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历了很多次语义转化的过程,有多种意义和词性,丰富了汉语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本文从汉语词语“死”切入,研究汉语中“死”的语义与功能转化的路径,探讨语义与功能转化的普遍规律。由于研究的对象是汉语单个词汇“死”的语义与功能转化,我们目前还没找到相关的国外研究资料。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死”各种意义的分类,语法化产生的动因,“死”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意义差异和特点,也开始了语义转化动因和路径的直觉性研究,但不系统,所以我们对汉语“死”的语义转化和功能转化的发展过程所知甚少,需要进行更精确更深入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语义的产生和转化,为此,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指导我们进行词汇的语义转化研究时,强调了词汇的语义转化的理据性,说明词汇的语义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的理性思维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我们对现代汉语“死”的各种偏离了“死”的本义的意义——即经过了语义转化而产生的新语义---跟它的本义之间的关系一一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新语义与“死”的本义都有或明或暗的联系。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新语义与“死”的本义之间的联系都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获得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一发现从反面证明原型范畴和隐喻是汉语词汇进行语义与功能转化的主要路径,充分说明了汉语词汇语义与功能转化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理据性。
其他文献
在我国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铁路全天候运输、覆盖区域广泛、运输成本低、复合环保发展理念的天然优势,本应在迅猛发展的物流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然
随着华文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印尼发展得越来越好,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印尼全国学习华文和华文应用者,已达六百万人以上,然而印尼的整体华文教学水平却良莠不齐,教材的编
2011年10月湖北省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12月8日麻城市举行了课内比教学优质课大赛.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几天来,课堂上激烈的课堂讨论仍历历在日,
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广西30家CAD应用示范企业CAD应用现状和CAD应用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讨论了如何深化CAD应
装备维修训练是为了使维修人员的装备维修知识、技能及态度达到和保持在规定水平所进行的讲授、操作、演练等活动。对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元知识的认知规律对于维修人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