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目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实施、推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诸多变化,特别是数学课堂评价行为日趋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因此,深入总结课改以来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对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义务教育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视频分析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后十五年间(1999年—2014年)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进行深度的、连续性的研究,得到课改前(1999-2001)、课改中期(2006-2008)、课改十年后(2012-2014)三个时期课堂评价行为的特征。其中,调查问卷将围绕课堂评价的形式、内容、主体、客体、效能度、数量等六个维度,以19个子维度展开调查,最后用SPSS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用Nvivo视频分析工具对课改前、课改中期、课改十年后三个时期的课堂视频进行编码分析,通过课堂评价的形式、内容、主体、客体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从新课程改革的宏观层面来了解数学课堂评价行为在十五年的课改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课改背景下影响数学课堂评价行为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实施、推进,中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评价形式日趋丰富多样,特别是启发性评价语和激励性评价语的使用率逐步提高,课堂评价发挥出更多的正效应,而且课堂评价在注重知识评价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堂评价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身份得到认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课改背景下的课堂评价行为问题是课程改革研究中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深度认识课堂评价将会对今后的课程改革研究中的教育评价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