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思维下的中外建筑文化对话研究——以建筑学报(1954-1990)为例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参照《建筑学报》1954-1990年刊载的相关文章,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建筑学报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及分类研究。论文以50年代-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两个历史时期为纵轴,横向探讨引入的外国建筑文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和中国的建筑理论发生的反应,从有代表性的建筑理论、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等三个方面,致力建构中外建筑文化“对话”的脉络网络。论文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在脉络分析中加入跨文化传播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中“前视野”、“对话”“接受”等概念,分析不同两个历史时期中外建筑文化对话的现象和影响背后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论文主体结构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将研究核心确定在1954-1990年的中国,将参照对象确定在相对时期发表于建筑学报的文章。第二部分第二章界定了跨文化传播理论和接受美学的相关概念,并引入已有的建筑现象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第三~四章以年代为界限,以建筑理论为主线,建筑设计作品为辅助,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中外建筑文化对话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第四部分第五章在前面三章的理论研究和现象梳理的基础下,归纳分析了这段时期中外建筑文化对话过程的前因后果,总结了两者“改写”和“被改写”的互动作用,反思这段时期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其他文献
该文剖析了西南地域中存在的"文化类型"及其对应的地理空间范围,论证了"邛笼""干栏""合院"是西南地域建筑生态圈中的三大"建筑物种",并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及不同气候下制约建筑
随着两千年以来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拉开帷幕,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及实践的热点。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量大面广,不
学位
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的开放空间,为市民、游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园的内容和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致在公园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使
本论文主要针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的课题,如果没有一种全面综合的认识方法,就容易在研究中顾此失彼,陷入片面的境地。
近些年来城市化进度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造成城市土地紧缺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出现,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解决城市问题,商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发受到重视。同时,传统重工业转
随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展开,各地村庄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休闲农业的开展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邯郸地区历史悠久,以磁山文化为源头,以赵文化为基础发展至抗日时期的红色文化,该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影壁作为一个承载文化与艺术的符号,彰显着自身的
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命题。建筑师设计的是空间的形式,现实中需要满足的却是功能的需求,从形式到功能的预测因此成为设计难点,关于空间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只有在已有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城乡差异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