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合同不完全履行又称合同不完全给付,是指债务人虽履行了债务,但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学者多认为《民法典》合同编第577条(原《合同法》第107条)中“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是合同不完全履行。我国立法中合同不完全履行的证明责任分配缺少明文规定。通过对202份案件的研究,发现在司法裁判逻辑上出现归责原则由严格责任向过错责任的回归,法院在裁判及说理时往往不对合同不完全履行的类型进行明确的区分,通常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同不完全履行又称合同不完全给付,是指债务人虽履行了债务,但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学者多认为《民法典》合同编第577条(原《合同法》第107条)中“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是合同不完全履行。我国立法中合同不完全履行的证明责任分配缺少明文规定。通过对202份案件的研究,发现在司法裁判逻辑上出现归责原则由严格责任向过错责任的回归,法院在裁判及说理时往往不对合同不完全履行的类型进行明确的区分,通常会直接认定为违约责任等。在司法实践中,合同不完全履行案件存在构成要件证明责任分配不统一、证明标准存在差异化、裁判中援引规范混乱、权利发生要件和权利障碍要件发生混淆等诸多问题。通过设定合同不完全履行的认定标准、合理分配合同不完全履行各个构成要件的证明责任以及明确合同不完全履行的证明过程,以规范合同不完全履行情形下司法实践的混乱,完善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证明责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证明责任的基础理论。合同不完全履行是指债务虽然履行了,但是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根据造成的损害类型,合同不完全履行可以分为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根据义务违反的类型可以分为给付义务的违反和附随义务的违反。合同有效成立、债务人已为履行、债务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以及具有可归责性是构成合同不完全履行的四个要件,其中可归责性是最具争议的问题。学界通说认为,证明责任分配应当遵循“规范说”,但需要通过对实体法规范的解释来明确证明责任,同时还应当考虑立法的目的等因素确定证明责任的具体负担。第二部分,我国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证明责任现状的实证考察。样本案例中,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占比最高,买卖合同纠纷次之。在判决承担合同不完全履行违约责任时,法院往往会单独援引《民法典》第582条或原《合同法》第111条关于瑕疵履行的规定,且多数案件均被认定为存在合同不完全履行情形,但违约方承担合同不完全履行违约责任的案件仅占60%。在分配证明责任时,司法实践存在对合同不完全履行的各个构成要件采取不同分配方法的情况。在归责原则方面体现为由严格责任向过错责任的回归,法院对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往往直接按照违约责任进行认定,并未区分具体违约类型,以及对待证事实为真伪不明状态认定的回避。第三部分,我国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证明责任的实践问题及成因。通过对具体个案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合同不完全履行构成要件的证明责任分配不统一、证明标准存在差异化、裁判中援引规范混乱、权利发生要件和权利障碍要件发生混淆等问题。其原因,在实体法层面,合同不完全履行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在程序法层面,合同不完全履行证明责任分配规范缺失;在理论层面,学界对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证明责任的理论探讨不足。第四部分,我国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证明责任的完善建议。首先,设定明确的合同不完全履行认定标准。认定瑕疵履行不应仅局限于质量瑕疵,还应包括履行数量不符、地点和方式不符;不应仅以履行结果为评价标准,在单纯劳务给付合同中应以履行行为为认定标准;应当明确合同不完全履行与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之间的关系;加害履行应通过对是否存在其他损失以及该损失与瑕疵履行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其次,合理分配合同不完全履行各个构成要件的证明责任。根据“规范说”,合同不完全履行构成要件的证明责任应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但在证据分布不均衡以及出现证明困难时,可由对方当事人承担;在种类物买卖合同中,当买受人要求重新交付无瑕疵的标的物时,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之要件的证明责任由负有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承担;引入可归责性要件,由负有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证明其不具有过错或存在不可抗力、其他法定和约定不可归责事由。再者,明确合同不完全履行的证明过程。请求权人需提供合同有效成立、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损失、瑕疵履行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据使法官形成内心偏向的心证,对方当事人可提出反证予以反驳,经过诉讼双方当事人的举证和质证之后,在法官已经形成偏向请求权人的内心确信时,负有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可对其不具有可归责性进行举证证明。
其他文献
在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领的当今世界,我国专利的授权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专利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却一直是我国专利工作的痛点。为了打破专利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平衡的交易壁垒,促进专利信息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专利转化率,激发专利创新活力,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新增加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以求来唤醒专利市场中大量存在的“沉睡专利”。然而作为一种新引进的专利
无因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标准最早出现罗马法中,即管理人原则上应尽善良家父的注意义务,承担抽象轻过失责任,仅令其例外地于紧急状况下承担恶意或重过失责任。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民法亦在罗马法的熏陶下规定了无因管理制度。但在无因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标准方面,则不尽相同。就一般情形下无因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标准而言,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形成了以法国为代表的善良管理人的标准和以德国为代表的以本人利益所要求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其中利用各国税制和管理差异进行避税规划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这种行为侵蚀了我国税基,损害了我国的税收利益,导致了不同国家财政利益的冲突,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等。打击个人跨境避税行为,已经成为了全球税务治理的重要共识。国内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和CRS的施行,逐渐挤压了自然人纳税人跨境避税的空间。但是有效治理跨境避税行为,保护我国
互联网经济所具有的低门槛、低成本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开拓在线销售市场,甚至在线销售已经成为了一些企业盈利的主要渠道。伴随互联网经济发展起来的还有“大数据”“算法”等新型技术。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开展经营活动时更加游刃有余。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生产商或者平台经营者为了实现垄断利润,利用技术手段与经销商或者平台内经营者实施转售价格维持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秩序。借由数字经济的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有着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神经递质在维持脑内化学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已有多数研究表明,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研究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可能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研究靶点与思路。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有关神经递质功能与抑郁症发病的研究成果,旨在解析当前研究较多的神经
为防止人格权遭受侵害后给受害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后果,导致侵权责任救济功能弱化,我国《民法典》设立了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将人格权侵权由传统的事后救济模式转变为事先预防保护模式,提前保护人格权的时间节点,及时预防或制止损害的发生。当前,人格权侵害禁令尚处于法律适用探索阶段,理论界对人格权侵害禁令的法律属性、担保适用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存在争议。从司法实务中为数不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典型案件来看,实践中存在
在互联网免费共享的环境下,信息的获取简单而便捷,但是人们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却不是很多,并且知识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值得商榷。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应运而生。近年来,知识付费作为一个新型的商品内容消费模式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重视,知识付费商品的购买量也在逐年上升,知识付费产业也因此迎来了高速发展,各种知识付费平台涌现。虽然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规模呈现壮大趋势,但是知识付费平台内容
<正>目的探讨脑脊液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受体水平对拉莫三嗪治疗癫痫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间我院诊治的64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脑脊液GABA含量,以其测定中位数值110.81 pmol/mL为分界值,将患者配对分组为高GABA组(32例)和低GABA组(32例);
《民法典》的颁布引发学者对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等法条进行研究,学界在分析相关共同诉讼类型时,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成为讨论的热点。该种诉讼类型能够弥补我国原有“二分法”共同诉讼制度的缺憾,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其适用范围、类型化、识别标准、行为效力和判决效力等问题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也制约着该种诉讼制度的司法适用进程。需对以上各问题的主流学说进行梳理,结合司法实践,挑选出适合我国的观点,并将抽象的学说予
认罪认罚案件跟进式抗诉加刑,指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原本不应抗诉,但基于是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检察机关就依据被告人的上诉提出抗诉。这种抗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抗诉是基于上诉发生的,将上诉当作抗诉的唯一理由。因为按照上诉不加刑原则,只有被告人一方上诉时不得加刑,而检察机关抗诉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约束,可以对被告人加刑,所以这种抗诉具有跟进式的典型特点。只是这种抗诉不是普通意义上纠正一审裁判错误的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