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endometriosis)患者在位、异位内膜及子宫肌瘤患者正常子宫内膜,同时利用异体移植法将正常子宫内膜接种于裸鼠体内,建立裸鼠EMs模型。通过测定人在位、异位、正常内膜及裸鼠异位病灶中CD146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 microvessel density),探讨CD146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EMs患者在位内膜(在位组)和异位内膜(异位组)各30例,在位组内膜中增殖期16例,分泌期14例;取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30例(对照组),其中增殖期13例,分泌期17例。利用异体移植方法将30只裸鼠接种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建立EMs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A组、B组、C组。A组、B组、C组裸鼠分别于建模后5天、10天、30天时处死并获取异位病灶。观察裸鼠异位病灶肉眼及镜下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人子宫内膜及三组裸鼠异位病灶中CD146表达情况及MVD值。结果:(1)裸鼠EMs模型成功建立,成模率100%。(2)人在位组、异位组内膜中MV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位组、异位组内膜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位组分泌期内膜MVD值高于增殖期内膜(P<0.01),而对照组内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裸鼠开腹探查见接种组织粘于裸鼠组织表面,底部发红,镜下可见异位病灶周围有新生血管形成,MVD=6.90±0.98;B组裸鼠开腹探查见接种组织与裸鼠组织完全融合,呈红色囊泡状,镜下见腺体增生、数目增加、腺腔扩大,部分有乳头状增生,腺上皮呈柱状或立方形,异位病灶内部及周围可见血管生成明显,MVD=21.30±0.67;C组裸鼠开腹探查见异位病灶色白,不新鲜,镜下见子宫内膜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结构有破坏,间质新生血管数目减少,MVD=16.13±1.06;三组裸鼠异位病灶MV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人在位组、异位组内膜中CD146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位组、异位组内膜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在位组分泌期内膜CD146阳性率高于增殖期内膜(P<0.01),而对照组内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A组、B组、C组裸鼠异位病灶中CD146阳性率分别为(9.88±1.12)%、(20.92±1.34)%、(16.18±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人子宫内膜CD146阳性率分别与相应组别的MVD值呈正相关(rs=0.477、0.819、0.897,P<0.01)。(9)三组裸鼠异位病灶CD146阳性率分别与相应组别MVD值呈明显正相关(rs=0.929、0.711、0.903,P<0.05)。结论:采用异体移植方法将人子宫内膜接种于裸鼠体内,可实现对EMs发展过程的动态观察,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可靠,成功率高,所得实验结果具有参考价值。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CD146阳性率较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高;裸鼠异位病灶中CD146的表达情况随着病灶的生长、萎缩发生相应的改变;且无论是三组人子宫内膜中CD146阳性率,还是三组裸鼠异位病灶中CD146阳性率均与相应内膜中MVD值呈明显正相关,提示CD146的过表达通过影响血管形成进而促进EMs发生、发展。EMs患者在位分泌期内膜MVD值和CD146阳性率均高于增殖期内膜,而正常子宫内膜内却未表现出此差异,提示分泌期内膜CD146的过表达可能在EMs发生、进展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CD146在EMs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