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价值;
2.建立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大肠癌MSI状态;
3.将临床病理信息纳入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大肠癌、且术前一个月内于我院行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模式增强扫描的大肠癌患者。所有患者的术后病理组织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获取MSI信息,其中MSI患者39例,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患者78例。
在第一部分即“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选择肠癌病灶轴向直径最大的层面及其相邻的上下两层面,由两名观察者分别采用盲法测量肠癌的能谱参数:①平扫有效原子序数;②平扫、增强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单能量(包括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keV)图像的CT值,绘制能谱曲线,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斜率(k)=(CT值40keV-CT值100keV)/60;③增强三期碘(水)密度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两名观察者测量的能谱参数的一致性(ICC>0.80为观察者一致性良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资料的组间差异。为了获取能有效预测肠癌MSI状态的能谱参数,将能谱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诊断效能,并进一步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AUC的95%置信区间、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第二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由于第一部分结果提示动脉期能谱参数是肠癌MSI状态的预测因素,所以我们只重建动脉期碘(水)密度图像及动脉期40keV~100keV(以10keV为间隔)的单能量图像,选择肠癌病灶轴向直径最大的层面及其相邻的上下两层面,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入ITK-SNAP软件完成病灶分割。通过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软件提取618个组学特征,包括一阶直方图特征、高阶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将所有入组病例(共117例)按照7:3随机分配为训练组(81例)和验证组(36例),基于训练组进行了特征选择及模型建立。特征选择步骤包括:观察者一致性检验、缺失值填补及数据标准化、相关性检验去冗余、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最终,我们基于筛选的组学特征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最优模型的选择。影像组学模型包括:①各单能量(40、50、60、70、80、90、100keV)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及单能量联合模型;②碘(水)密度图的影像组学模型;③“单能量联合模型”与“碘(水)密度图模型”的联合(即碘-单能量联合模型)。模型评价:①通过ROC分析评价模型诊断效能;②通过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H-L检验中P>0.05表示拟合良好;③通过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分析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癌症家族史、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浆膜/系膜侵犯、淋巴结转移。通过临床病理参数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肠癌MSI状态的临床病理模型,进一步分别联合第二部分中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单能量联合模型、碘(水)密度图模型、碘-单能量联合模型),获得临床病理-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模型评价:①通过ROC分析评价模型诊断效能;②通过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H-L检验中P>0.05表示拟合良好;③通过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在第一部分即“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的观察者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80。MSI肠癌组的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平扫及增强三期能谱曲线斜率、增强三期碘(水)密度值、平扫及动脉期和静脉期70keV单能量图像的CT值低于MSS肠癌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能谱参数(能谱曲线斜率、70keV单能量图像的CT值、碘(水)密度值)是肠癌MSI状态的预测因素,其对MSI肠癌的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779、0.749和0.785。将动脉期能谱参数进行联合诊断,AUC值为0.852,效能显著高于单个动脉期能谱参数。
在第二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我们基于动脉期图像建立了:①各单能量(40、50、60、70、80、90、100keV)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AUC为0.706~0.795,验证组AUC为0.687~0.816。此外,我们将各单能量图像进行联合,获得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798、0.837;②碘(水)密度图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46、0.882;③碘-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62、0.920。上述模型的训练组和验证组AUC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单能量联合模型、碘(水)密度图的影像组学模型、碘-单能量联合模型的AU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校准曲线提示模型有良好的校准效果,H-L检验中P值均>0.05。决策曲线证实了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包括年龄、CEA、肿瘤位置,可作为肠癌MSI状态的预测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将上述参数建立临床病理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24、0.740。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临床病理-影像组学联合模型:①临床病理-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AUC=0.917,验证组AUC=0.903);②临床病理-碘(水)密度图模型(训练组AUC=0.903,验证组AUC=0.892);③临床病理-碘-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AUC=0.922,验证组AUC=0.951)。上述模型的训练组和验证组AUC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上述三种临床病理-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AU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校准曲线提示模型有良好的校准效果,H-L检验中P值均>0.05。决策曲线证实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1.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中,动脉期能谱参数(能谱曲线斜率、70keV CT值、碘(水)密度值)可作为MSI肠癌的预测因素。
2.动脉期单能量联合模型、碘(水)密度图模型、碘-单能量联合模型均对肠癌MSI状态具备诊断价值,但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
3.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为预测肠癌MSI状态提供了新思路。
4.动脉期临床病理-单能量联合模型、临床病理-碘(水)密度图模型、临床病理-碘-单能量联合模型均对肠癌MSI状态具备诊断价值,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而碘(水)密度图更简便可行。因此,推荐“临床病理-碘(水)密度图模型”为预测肠癌MSI状态的最优模型。
1.探讨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价值;
2.建立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大肠癌MSI状态;
3.将临床病理信息纳入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大肠癌、且术前一个月内于我院行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模式增强扫描的大肠癌患者。所有患者的术后病理组织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获取MSI信息,其中MSI患者39例,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患者78例。
在第一部分即“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选择肠癌病灶轴向直径最大的层面及其相邻的上下两层面,由两名观察者分别采用盲法测量肠癌的能谱参数:①平扫有效原子序数;②平扫、增强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单能量(包括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keV)图像的CT值,绘制能谱曲线,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斜率(k)=(CT值40keV-CT值100keV)/60;③增强三期碘(水)密度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两名观察者测量的能谱参数的一致性(ICC>0.80为观察者一致性良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资料的组间差异。为了获取能有效预测肠癌MSI状态的能谱参数,将能谱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诊断效能,并进一步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AUC的95%置信区间、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第二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由于第一部分结果提示动脉期能谱参数是肠癌MSI状态的预测因素,所以我们只重建动脉期碘(水)密度图像及动脉期40keV~100keV(以10keV为间隔)的单能量图像,选择肠癌病灶轴向直径最大的层面及其相邻的上下两层面,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入ITK-SNAP软件完成病灶分割。通过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软件提取618个组学特征,包括一阶直方图特征、高阶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将所有入组病例(共117例)按照7:3随机分配为训练组(81例)和验证组(36例),基于训练组进行了特征选择及模型建立。特征选择步骤包括:观察者一致性检验、缺失值填补及数据标准化、相关性检验去冗余、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最终,我们基于筛选的组学特征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最优模型的选择。影像组学模型包括:①各单能量(40、50、60、70、80、90、100keV)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及单能量联合模型;②碘(水)密度图的影像组学模型;③“单能量联合模型”与“碘(水)密度图模型”的联合(即碘-单能量联合模型)。模型评价:①通过ROC分析评价模型诊断效能;②通过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H-L检验中P>0.05表示拟合良好;③通过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分析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癌症家族史、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浆膜/系膜侵犯、淋巴结转移。通过临床病理参数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肠癌MSI状态的临床病理模型,进一步分别联合第二部分中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单能量联合模型、碘(水)密度图模型、碘-单能量联合模型),获得临床病理-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模型评价:①通过ROC分析评价模型诊断效能;②通过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H-L检验中P>0.05表示拟合良好;③通过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在第一部分即“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的观察者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80。MSI肠癌组的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平扫及增强三期能谱曲线斜率、增强三期碘(水)密度值、平扫及动脉期和静脉期70keV单能量图像的CT值低于MSS肠癌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能谱参数(能谱曲线斜率、70keV单能量图像的CT值、碘(水)密度值)是肠癌MSI状态的预测因素,其对MSI肠癌的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779、0.749和0.785。将动脉期能谱参数进行联合诊断,AUC值为0.852,效能显著高于单个动脉期能谱参数。
在第二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我们基于动脉期图像建立了:①各单能量(40、50、60、70、80、90、100keV)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AUC为0.706~0.795,验证组AUC为0.687~0.816。此外,我们将各单能量图像进行联合,获得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798、0.837;②碘(水)密度图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46、0.882;③碘-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62、0.920。上述模型的训练组和验证组AUC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单能量联合模型、碘(水)密度图的影像组学模型、碘-单能量联合模型的AU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校准曲线提示模型有良好的校准效果,H-L检验中P值均>0.05。决策曲线证实了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即“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包括年龄、CEA、肿瘤位置,可作为肠癌MSI状态的预测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将上述参数建立临床病理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24、0.740。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临床病理-影像组学联合模型:①临床病理-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AUC=0.917,验证组AUC=0.903);②临床病理-碘(水)密度图模型(训练组AUC=0.903,验证组AUC=0.892);③临床病理-碘-单能量联合模型(训练组AUC=0.922,验证组AUC=0.951)。上述模型的训练组和验证组AUC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上述三种临床病理-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AU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校准曲线提示模型有良好的校准效果,H-L检验中P值均>0.05。决策曲线证实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1.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中,动脉期能谱参数(能谱曲线斜率、70keV CT值、碘(水)密度值)可作为MSI肠癌的预测因素。
2.动脉期单能量联合模型、碘(水)密度图模型、碘-单能量联合模型均对肠癌MSI状态具备诊断价值,但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
3.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为预测肠癌MSI状态提供了新思路。
4.动脉期临床病理-单能量联合模型、临床病理-碘(水)密度图模型、临床病理-碘-单能量联合模型均对肠癌MSI状态具备诊断价值,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而碘(水)密度图更简便可行。因此,推荐“临床病理-碘(水)密度图模型”为预测肠癌MSI状态的最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