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用地是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和工业转型的基础支撑,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是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环节。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用地的需求与经营利用方式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如何抑制工业用地无序扩张,集约利用工业用地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枢纽,其工业用地利用特征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方面,重庆市由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工业用地快速扩张与低效利用现象,造成工业经济效益差,产业结构低端化等问题,严重阻碍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其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功能定位等有别于其他地区,其土地利用效率的演变与全国及其他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深刻剖析重庆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与规律,诊断工业用地效率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分析工业用地效率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缓解土地利用矛盾,实现工业结构优化转型,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我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以提质增效为发展导向,在土地资源稀缺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等的指导下,构建―工业用地效率测算—工业用地效率模式诊断—工业用地效率模式演变—工业用地效率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以重庆市为实证区域,诊断工业用地效率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首先,从工业用地效率内涵出发构建多投入多产出变量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06-2017年间重庆市各区县的工业用地效率。其次,通过构建动静结合的指标体系诊断工业用地效率模式,根据工业用地效率现状与发展特征的不同组合,将效率模式进行分类和判别,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工业用地效率及效率模式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演变规律。最后选取影响工业土地利用效率的多种因素,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重庆市工业用地效率模式演变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从而为提升重庆市工业用地效率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效率与TFP指数的不同组合情况,工业利用效率模式可以划分为集约型、发展型、衰退型以及粗放型四种类型。集约型相对效率大于或等于均值,全要素生产率大于或等于1,该模式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高,并且呈现相对稳定或增长趋势。发展型相对效率小于均值,全要素生产率大于或等于1,该模式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但在一定时期内效率呈现增长趋势。衰退型相对效率大于或等于均值,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虽处于前列,但其效率呈现下降趋势。粗放型相对效率小于均值,且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工业用地整体利用较为粗放。(2)重庆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显著。重庆市各区域各区县在不同时间截面上的工业用地相对效率与效率进步都呈现出较大差异。主城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效率整体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但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降速增长趋势,与各区域间的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减趋势。渝西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崛起态势显著,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速度。研究期内渝东南地区的工业用地相对效率有明显提升,但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异常波折,升降起伏较大。渝东北地区的工业用地相对效率在高速发展后趋于停滞,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用地相对效率最低的区域。(3)重庆市工业用地呈现自西向东,自主城向外围效率模式由高效到低效的特征。重庆市工业用地效率模式为集约型的区县数量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主城及渝西地区;发展型区县数量最多,且其所占比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逐渐成为重庆市最主要的工业用地效率模式;衰退型区县数量也有小幅度增长,主要集中于主城区与渝西地区等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粗放型区县的数量与分布范围都有较大程度的缩减,分布范围往东收敛,最主要的集聚范围在渝东南与渝东北地区。(4)影响工业用地效率模式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2006-2017年间,影响工业用地效率模式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以及作用强度虽有波动,但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更是在近几年中作用强度大幅提升12.55%;另外,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对外开发度也是两个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期内影响程度分别增长19.09%和1.18%。就企业规模而言,不论是数量比重或产值比重对效率模式分布的作用程度都不强;产权结构的作用程度更是不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