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既有在城市中聚居生活的群体,也有散杂居于城市中的居民。这种民族居住格局的聚集或分散,作为民族交往的一个场景、一个变量,可用来观察民族交往的内涵、形式和交往程度。不管是传统的民族聚居区,还是当前住房商品化市场所提供的自主选择机会,都使得民族间居住分异的情况更加突显。理论上,各民族空间分布的交错性越明显,就越有助于增强族群间在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建设民族和谐发展的城市家园。而这种理论上的融合,又常为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适得其反。社会学与民族学界,已经就民族间居住分异和民族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其学科背景,研究中往往缺乏空间视角,民族居住研究需要尝试性的突破。本文从其他学科中借鉴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提出“概念界定—理论借鉴—模式构建—机制分析—实证研究”的研究思路,共分为5章,从人文地理的视角,阐释民族居住空间格局与居住分异问题:整理归结了民族居住相关概念,梳理了理论研究进展并对理论进行借鉴,构建了民族间居住分异的模式,分析了民族间居住分异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兰州市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兰州市回族居民整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空间格局,其形成与变迁受历史格局、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和住宅商品化带来的个体搬迁影响;(2)兰州市主城四区回族人口数量差异减小,但仍以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为主要回族居民分布地区;(3)兰州市目前回族居住区类型分为典型回族聚居区、受城市化影响的传统聚居区、新型聚居区和混居与散居类型。(4)不同民族的居民在住房基本属性、区位选择观、生活圈、居住流动性方面存在差异;(5)子女教育、宗教场所、市场交易、制度等因素都会对民族居民融合或分异存在一定的影响;(6)居住融合有利于民族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