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文化产品输出还是语言教学,都离不开准确、地道的翻译。文化负载现象的译法长久以来都是翻译中的重点,根据J.F.Aixelá在《翻译中的文化负载现象》(1996)中的描述:“通常意义下,文化负载现象是与每个语言系统中最独特的部分紧密相关的元素。”这类语汇能启发与其所属文化相关的联想和认识,作为研究文化翻译的对象极具代表性。译文读者缺少原文读者间共享的文化背景,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具体语境提供信息帮助读者形成较为接近事实的印象。本文以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为理论框架,从语言交际性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负载现象的西译问题。本文的研究基于刘震云的短篇小说《塔铺》及墨西哥知名汉学家、翻译家Liljana Arsovska的译本,详细分析从中选取的40个文化负载现象的西班牙语译文,结合“动态对等”理论及其标准,总结不同翻译技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关于中国文化负载现象西译的一些策略。文章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全篇主题和基本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为正文论述部分,共四章,其中第一章为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动态对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要求进行了梳理,得出准确、自然、接受度三条标准。厘清文化负载现象的概念,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并介绍了作为本文分析语料来源的小说《塔铺》和从中选取40个文化负载现象。第二章从“动态对等”的视角来探讨文化负载现象的翻译问题,涉及文化负载现象翻译的目的,中国文化负载现象的西译在语言、文化两方面的难点,以及“动态对等”理论在这方面的优势。第三章对案例语料中的40个中国文化负载现象按照其采用的翻译技巧进行分类(形式对等、诠释、替换和删译),并结合之前得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的标准,逐条分析译文,通过采访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墨西哥学生,对译文所使用的词汇和表达可能引发的联想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对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度进行评估。第四章基于前三章的分析,提出在中国文化负载现象的西译中,为实现“动态对等”可以采取的一些策略和具体的做法,包括:原文文本分析、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译文的潜在读者共同复核译文。第六部分为结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注重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之间的统一,因此准确、自然和可接受是判断译文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由于汉西两种语言在语言本体层面和文化背景层面的巨大差异,“动态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灵活度体现出了其作为汉西翻译的指导理论的优势。最后,本文就中国文化负载现象的西译提出了一些策略:一、充分分析原文;二、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三、在译文目标读者的配合下进行复核。总之,本文对中国文化负载现象的翻译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经验总结,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