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water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北农牧交错带的主要农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玉米生物量时空动态、玉米营养成分时空动态、茎剪切力时空动态及茎颜色变化;研究了三种收获方式,即全株玉米收获、提前摘除果穗收获及剪去植株顶端对玉米籽粒、秸秆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还尝试了玉米——苜蓿间作,分析了其在东北农牧交错带的效应;对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优化。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随着收获期的推迟,玉米茎剪切力逐渐增大,作为饲料品质迅速下降。剪切力大小受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影响,经过相关分析,剪切力与木质素、半纤维素及纤维素含量呈正相关。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茎的颜色逐渐由绿变黄,与此同时,其化学成分也发生系列变化,本文研究了颜色与粗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发现随着颜色变浅,粗蛋白含量迅速下降。粗蛋白是秸秆饲用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随着茎颜色变浅,秸秆饲用品质下降。通过茎叶生物量时空动态分析得到,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茎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通过茎叶营养成分时空动态分析得出,随着玉米生育期推进,茎叶饲用营养价值迅速下降。根据以上研究,以玉米茎剪切力时空动态、颜色变化为辅助指标,以玉米生物量时空动态、营养成分时空动态为主要指标,确定了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西部的玉米最佳收获期。从生物量角度考虑,该地区的玉米最佳收狄期在9月10日左右,从营养成分角度考虑,该地区的玉米最佳收获期在9月 20 11左右。与常规收获日期比较,9月20日收获玉米,每公顷可多收获引.ZI Kg粗蛋白,能够满足一只标准羊 312天的蛋白质需求。9月 20 R收获玉米,每公顷玉米多提供 1石95GJ能虽,这部分能量可以满足一只标准羊 150天的能量需求。 本文研究了三种收获方式对籽粒、秸秆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11向,发现二种收获方式仗籽粒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月20 R E米全株收获和剪去颀端的收获方式,籽粒和秸秆的总能量及粗蛋白含量glj高于9月3 0日常规收获,提高了不占秆的产量与品质。与9月3 0 R人田收获比较,9月20 H提前摘除果穗收获方式粗蛋肉总量增加,提高了秸秆的品质。根据实际末要,下种收狄方式均可以在该地区推广。 通过玉米——菌猪问作试验,认为上米、曹猪间作小但提高土地利用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促进了农牧结合,对于增加农牧交错地区的饲草来源、缓解草畜矛盾及人地矛盾具有积极作用,冈此在东北农牧交错带。IJ以椎行王米——首淆间作。 对吉林西部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种植业仍以玉米为上,门是应该适当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养殖业应该减少耗粮型家离——鸡的数量,增加草食件家育——牛的数量。本义充分考虑枯秆及林地落叶所提供能量,认为牛的最大存在数量司以达到1.50头/公L贞。经过优化之后,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趋十合理,整体效沛明昂提高。
其他文献
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为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方可确保和谐稳定社会的实现。而森林火灾为世界上危害大、发生面广,扑灭救助处理难的自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76例行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快速康复护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减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结果分成两组:合并亚甲减组(60例)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5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病
本文研究了在侧根原基发生与侧根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拟南芥NACl基因的上游调控区在烟草中的作用特征;同时初步研究了番茄RSI-1基因在烟草整体发育及侧根发生中的作用。初
花叶常青藤是美化居家环境的最佳植物,适合摆放在室内大厅,也适合用吊盆挂置于阳台上,青翠的花叶常青藤不仅具有极强的观赏效果,而且还能吸收空气中有害的气体,起到净化空气
介绍了隧道窑余热的利用现状,提出了隧道窑余热的综合利用途径,从而提高隧道窑余热的利用率。
"穿匏达本"是少数民族吹管乐器葫芦笙的结构原理,这种独有的结构是其苗管上下通透穿过笙斗,笙斗上下两面开有相应大小苗孔,一苗能发两个实音和一个滑音的优越功能.将这种结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与自然土壤比较,耕地土壤由于受到人类长期的干预,其与大气间的碳交换强度增大。尤其是在全球变暖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