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的“9·11事件”,特别是2003年SARS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的应对过程,充分暴露了我国国家危机管理能力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缺失。从现代新型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来看,SARS危机事件不仅仅只是一场简单的公共危机事件,更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所面临的多重危机挑战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给我们敲响了应注重和加强危机管理及其研究的警钟。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现各种可预测以及不可预测的矛盾和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我们应把危机管理上升到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来对待,把加强国家危机管理建设看作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研究、借鉴危机管理先进国家理论、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尽快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必须认真对待并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危机管理作为一种专业理论主要是从欧美国际政治学发展起来的,对该领域的研究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安全保障上的国际危机,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危机等。这些危机促使学者把如何化解危机、阻止事态升级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而带动了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引发了新的全球性危机,如“9·11事件”、非洲种族灭绝的人道主义危机、区域经济和金融危机,以及全球范围蔓延的流行病、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生态危机。危机形态的多样化,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致使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出现了从单一领域的危机管理研究向综合性的危机管理研究发展的趋势。 日本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除了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性灾害以外,各种人为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也经常发生。而对此天灾人祸,日本政府在吸收和借鉴欧美危机管理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集中统一的、运转协调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能力。 研究和借鉴日本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的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本文提出的日本政府危机管理模式的概念,是对日本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描述和概括,是涵盖日本对危机的认识、以及其法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整个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概念。它一方面表明日本危机管理的整体性,一方面也揭示了日本危机管理的特殊性。本文的基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全面考察日本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在历史中的演变和发展,分析和把握日本危机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的特殊性和发展性,从中寻求对我国构建危机管理理论以及危机管理体系的借鉴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危机管理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论文包括绪论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了写作的基本目的和动机。在简要评价我国危机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全面加强危机管理研究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分析和借鉴日本危机管理的思路、经验对于强化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和危机管理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日本危机管理的历史沿革。从“台风心理状态”分析了日本所固有的危机意识的地理文化基础;通过介绍日本研究人员有代表性的危机和危机管理观点,对日本危机和危机管理进行了概念界定;对日本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二部分,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从日本危机管理的制度基础、组织体系和运转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日本危机管理的基本模式。日本的危机管理是一个以法律、制度、功能为依托,以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中央防灾会议、金融危机对策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警察厅、海上保安厅、防卫厅、气象厅和消防厅等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合实施的组织体系。日本政府各相关省厅以及地方的都道府县也都设有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行政长官是危机管理的最高负责人)。形成了以首相为中心的调动全国资源以及政府、民间多种力量协同处理危机事态的国家综合危机管理体制。 第三部分,运用实证的方法,从危机管理效率、信息传递速度、救灾能力,以及危机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来比较日本政府应对阪神大地震和宫城地震的区别和差距。通过比较日本应对两次大地震的不同效果来介绍日本危机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转状况,以及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的特征。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危机管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日本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模式特征,就我国加强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建立一元化领导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公共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与能力,以及促进危机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