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南朝天算家何承天(370-447)的天文历法活动,反映中土天学传统的演进以及该传统对域外天学的整合。
佛教文献多处记载了何承天与僧人讨论佛国历术,并折服于所谓“天竺夏至无影为天下之中”的故事,然而前人并未注意故事版本差异的重要性。对勘史籍可以辨明出场沙门的身份,更为合理地解释何承天域外知识的来源;另外,对文本寓意及功能的分析能够揭示引用、改编者的意图,与广阔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该故事以及“天竺中心论”的出现、流行、隐没,从一个侧面了反映六朝-唐宋佛教本土化复杂过程。大唐开元年间建造的“周公测景台”则有可能是这一佛教故事奇妙的实物见证。
元嘉年间的改历工作是何承天的主要天文历法活动。重新审视其中较为显著改革的项目,其中的两项不无可能具有域外天文学渊源。
《元嘉历》回归年长度值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的相应数据完全一致,令人怀疑存在联系。实际上,深入分析便可发现二人的认识进路完全不同。这个案例不仅可以展示5世纪之前的中土历法传统,亦说明内在理路对于中外交流史研究之重要,外在的相似或表面的契合并不可靠。
元嘉改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数学模型的调整,改历过程中进行的大量实测工作,为扭转东汉《四分历》以来忽视岁实真实性的积习,确立验气作为制定历法的标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具有深远意义。与此相关的是,尽管何承天完全清楚19年7闰的不合理性,仍然承用旧章法。分析这一选择的主、客观原因,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之学的思想脉络不无帮助。
《隋书·天文志》部分保存了何承天颇为独特的宇宙论学说。对比佛教地理学及其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何承天的曲面大地观、新型地中说以及天体左旋说可能存在某些域外因素。
天文学史界公认,何承天提出了赤道岁差“百年退一度”。重新计算史料所载起讫宿度,便会发现上述观点尚有疑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早期的岁差概念,提出了新的解释。模拟古人验算岁差的方法,显示何承天的“计算”依据乃一特例,与西汉以降的观测记录皆不相符。本文在比较希腊-印度岁差学说之后,提出该参数的数值选择是在保留了中国天文学传统概念框架的前提下,借鉴了域外知识,同时也造成“误读”,反映出早期知识传播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