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复航过星载SAR的城区干涉与层析技术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nqu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也不断增长,如何对城市三维模型进行获取、如何对城区进行有效的形变监测,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Terra SAR-X、COSMO-Sky Med为代表的新一代SAR卫星的发射,SAR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不断拓展。新一代SAR卫星其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这就使得利用SAR数据对城区进行测量成为可能;同时卫星定轨精度的提升,也使得利用重复航过的SAR干涉与层析技术进行城区场景三维重建与动态监测十分具有吸引力。SAR干涉技术利用SAR卫星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刻/不同轨道上的观测,传输路径延迟所体现的相位信息差异,可以对高程、形变等信息进行估计,其在地表重建与形变探测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SAR干涉技术一般利用两到四轨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其高分辨DEM重建易受到相位解缠、轨道位置等误差的影响,而形变测量则还会受到DEM误差的制约且不具备长时间的持续形变测量能力。为了抑制上述不利因素,实现高程、形变等量更为准确的估计,可以利用同一卫星对某一地区的长时间的多次重复观测(重复航过SAR数据)进行干涉分析,这也被称为多时相干涉技术。另外,干涉技术基于单散射元假设,且仅利用相位信息,不能对散射剖面形成有效重建;SAR层析技术是在干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利用幅度和相位信息,能在除方位-距离的第三维NSR向上形成合成孔径,实现真正的三维成像,达到叠掩分离的效果。虽然重复航过的多时相干涉技术与SAR层析技术相对于传统干涉技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前者在参数估计、相位解缠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后者其超分辨与恒虚警、性能与计算效率的统一性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上述问题,基于重复航过SAR数据,本文针对干涉和层析技术展开了以下研究:1)在单主影像的多时相干涉中,对PS-In SAR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改进,使其在组网连通性、参数求解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城区中的人工结构存在大量在长时间序列上散射特性稳定的点,而PS-In SAR技术正是基于这些稳定点的处理,故PS-In SAR技术十分适合城区的分析与监测。利用区域生长的方法进行了参考网组建,利用网的生成与边的确认同步的方法提高了参考网的可靠性与连接性;对参考网外的点实施加权参考估计,降低了大气相位误差的影响,提高了参数估计的可靠性。同时,对参数估计的可靠性与总影像数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对形变模型的匹配度等进行了分析。2)在多主影像的多时相干涉中,提出了BLC算法,解决了在DEM陡变地区(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区)干涉相位解缠困难的问题,并生成了高分辨率高精度的DEM。BLC算法利用干涉图的线性组合,形成具有极小基线的等价干涉图,减小了由于DEM信息不准确所带来的影响;通过临近点的空间差分形成EDTN网络,利用空间与时间上的最小二乘估计,获得原始干涉图的相位解缠结果。利用所得的相位解缠值,又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DEM估计并为后续形变估计提供可靠信息。同时,也对极小基线干涉图的形成方法、异常边的剔除准则、可能存在的误差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3)在重复航过的层析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两种层析成像与检测算法,即CS-GLRT与iterative-SGLRT。城区层析主要关注于叠掩目标的分离与散射剖面的重建。现代高分辨星载SAR系统在城区叠掩现象严重,常需要采用超分辨算法进行成像分离,而现有的如SL1MMER算法无法对虚警率进行有效控制,故提出了CS-GLRT算法。CS-GLRT首先利用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进行超分辨成像以提供高程位置的先验信息,随后采用广义似然比检验(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GLRT)在所提供的先验信息下进行模型选择并利用最小二乘进行最终的参数估计。实验结果表明,CS-GLRT具有超分辨、恒虚警、估计准确性高等优点,适合于城区高分辨场景的叠掩分离。超分辨成像算法通常计算量较高,而一些快速算法在超分情况下的可靠性又难以保证;针对此类不足,提出了iteratve-SGLRT算法。Iterative-SGLRT首先利用迭代解算进行参数求解,随后又通过序贯GLRT(Sequential GLRT,SGLRT)对散元的数目进行确定。迭代解算将多维搜索问题等价为多个一维搜索问题进行处理,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运算量,是sup-GLRT与fast-sup-GLRT算法在准确性与运算效率上的统一。实验结果表明,利用iterative-SGLRT可以得到场景的有效三维重建与叠掩分离,且以Li DAR数据为参考,可达到0.1ρs的均方根误差。由于其高效性与一定的超分辨能力,iterative-SGLRT十分适合于大场景的城区成像处理。
其他文献
空间目标威胁评估、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近地空间探测等多方面的应用都要求对空间目标进行精细化测量。雷达能够全天时、全天候获取空间目标的丰富信息,是空间目标监视和识别最为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增大雷达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带宽,结合适当的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成像技术,即可提升ISAR图像的分辨率。宽带雷达数字接收机能够对中频信号甚至射频信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无线通信设备呈现爆发式增长,用户对通信质量和服务体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同时支持更多用户并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通信业务对带宽和频谱占用的需求越来越高,由此造成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严重。认知无线电采用动态频谱接入技术,能够通过时域、空域和频域的多维复用极大地提升频谱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频谱资源的稀缺与不足。为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与灵活性,认知无线网络一般采用分布式架构,
随着单部雷达愈发突出的性能瓶颈及应对未来新型威胁时的困境,雷达探测体制正在从当前的单一雷达探测转向分布的多雷达协同探测。与单基地雷达相比,分布的多雷达可从空间、频率和极化等多个维度收集目标散射信息,理论上具备扩展雷达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潜力。然而,多雷达协同的方式以及雷达自身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协同的性能。这就有必要针对变化的探测场景,对协同中的雷达进行自适应地调度,即实现智能化协同。实现智能化的可行思
非合作目标无源探测技术研究一直是雷达目标探测领域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课题。近些年来,在越来越重视复杂电磁环境和有效实施武器系统隐蔽攻防的趋势下,利用外辐射源工作的非合作目标无源探测系统具有造价低廉、隐蔽探测、抗电磁干扰以及反隐身等优点,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相对于传统调频广播、电视、导航卫星等外辐射源,以雷达为外辐射源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等特点,而以捷变频相控阵雷达为外辐射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作为阵列信号处理领域中的关键研究方向,因其高效的抑制干扰信号能力与对期望信号低损失接收的处理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和民生发展等领域。阵列天线基于此技术,通过调整各个阵元的权值系数,使其合成方向图波束的主瓣自适应对准特定角度来向的期望信号同时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实现阵列天线优良的输出信干噪比性能。理想条件下,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空域滤波性能良好,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无可避免地
多通道雷达即具有多个时域或空域通道的雷达系统,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从杂波、噪声甚至干扰背景中检测出目标信号。自适应检测是针对多通道雷达检测任务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与传统分步检测方法相比,自适应检测是可以同时实现杂波抑制、相参积累和恒虚警检测过程一体化的检测技术,检测器结构简单,检测性能更佳。自适应检测技术可应用众多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包括对陆海空目标的监视和预警,武器的引导、打击,交通监管、气象预测和海面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导航与授时应用的发展,用户对观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更高精度的测量要求,甚至达到厘米、毫米量级。在城市、高山、丛林和海面等环境中,卫星导航接收机会受到多路径信号的影响。本文以卫星导航高精度应用为研究背景,对导航接收机中的采样误差和多径误差进行了建模和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数字码相位鉴别器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本文对分辨率误差建模和抑制技术进行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用户对导航和位置服务精度的更高需求,利用低轨卫星开展实时高精度导航增强已成为下一步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卫星网络,还是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低轨增强网络,保证导航信息的高效传输是实现其功能
复杂多变的频谱环境与日益减少的可用频谱资源使无人系统实现可靠高效的通信与组网变得尤为困难,而利用授权频段中的“频谱空洞”(即暂时未被授权用户使用的空闲频段)进行动态频谱接入的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技术为解决这一困难提供了思路。基于CR的无人节点能够将受到影响或干扰的通信“搬移”到通过频谱感知获得的空闲频段上,从而缓解频谱环境动态变化的影响。然而如何协调各无人节点对空闲频段的接
特定辐射源识别是一种利用接收信号中蕴含的无意调制信息来识别其所属辐射源个体的技术。由于信号的无意调制信息(也被称作辐射源的指纹特征)具备唯一标识性,使得特定辐射源识别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基于人工预定义指纹特征的特定辐射源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系统开发效率低、系统有效性无法保证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当前无法建立关于辐射源指纹特征统一、精确的数学模型,使得传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