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介入——基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教育方法的维度构建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指意在帮助别人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当前,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感不强导致犯罪率逐渐上升、社会责任感不强导致对社会事件的冷漠、心理问题突出导致逆社会行为的发生。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其社会价值认同感,提高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意愿,从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本文拟借鉴心理学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介入,构建社会关系维度、动力维度和文化建模维度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教育方法。  首先,从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维度出发,主要引导大学生减少社会偏见、塑造大学生至上的人格,从而对形成正确的亲社会行为价值观;从心理指导、机制建设以及艺术感化的角度出发,矫正大学生的逆社会行为;借鉴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理论”,构建关于亲社会行为态度形成的各种理论模型。  其次,从激励亲社会行为的动力维度出发,寻求各种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机制。利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利用大学生身边的有效群体,树立亲社会行为模范,同时制定相关的社会规范;从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提升大学生的移情能力。  再次,从亲社会行为的文化建构维度出发,不仅要加强大学生周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而且利用大学生身边的群体文化特点,形成参考群体,还要借鉴企业员工救援方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的EAP方案。  最后指出,构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与心理学有所沟通,而且从学理上借鉴其他学科,实现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