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内法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制度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自身力量迅速壮大且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中,开始提出“党内法规”命题,在继承中央苏区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党内法规建设。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为指导,弥补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在法规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内法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制度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自身力量迅速壮大且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中,开始提出“党内法规”命题,在继承中央苏区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党内法规建设。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为指导,弥补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在法规的新立、修改、废止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建树,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备和成熟的法规体系。这一时期的党内法规体系以党章及党章性法规为根本,由组织性法规、纪律法规、宣传教育法规、党员干部法规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党章及党章性法规是指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系列法规性文件和党的“七大”修改的党章;组织性法规形成于党的组织建设实践中,主要包括党的组织路线、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方面内容规范;纪律性法规从完善党的纪律法规内容、执行机制、监督保障体系等方面服务于党的纪律建设;宣传教育法规主要规范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党员干部法规则是在发展党员数量、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推进党员管理规范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党内法规建设要坚持以党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根本导向,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合法程序,坚持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中完善党内法规,必须建立健全纪律约束与党员干部自律相结合的党内法规执行机制。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是促使农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以及良好精神风貌的思想保障。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愈加重视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的问题。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加强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将主流思想化为农村群众的实践行动意义重大。新时代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取得一系列明显成就,众
拥有强大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整合了党内思想,统一了全党全社会的认识,在党的凝聚力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历史决议》的通过对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具有多重效用。第一,维护党的凝聚力的核心支柱。通过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功过维护其作为党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文化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统一战线工作要服务大局,广泛凝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发挥凝聚智慧、建言献策的优势。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文化领域抗日救亡力量尚未很好地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尚未为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发挥其最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担起民族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的新媒体步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流交往,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行为,推动着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格局的调整与演变。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新媒体社群的主要参与者和受影响者。对他们这一群体搞好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他们不被新媒体的某些嘈杂环境所侵蚀,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为国家安全筑牢保护屏障。相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积极肯定和深度认同,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深刻指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严峻的
“道体”一词并非由朱熹首次提出,在宋代以前就已被道家、道教以及佛教广泛使用,然其含义并不统一,如《老子指归》中的“道体”为道本身,《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的“道体”则多为万物之本原义,佛教典籍中出现的“道体”则多为涅槃或真如义。整理“道体”的相关文本后发现,该词逐渐获得了形上本体义,其哲学内涵也明显增强。在宋代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朱熹以“道体”为切入点来辨异端,认为儒家与释、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儒家并未将
廉与贪腐相对,对于如何防贪治腐、维护政治清明等方面一直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在船山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廉德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学界对于船山的廉德思想关注度不足,相关研究阙如。王船山廉德思想是对儒家廉德思想的承继与开新,将船山廉德思想与道德心理学之研究视域相结合,并深入发掘廉德生发与培育的本源性依据,不仅是对王船山政治伦理思想的展开和丰富,亦是对儒家廉德思想研究视域的补充和创新,因此研究王船山廉
我国在国家建设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到台前,“需要”在新时代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研究着眼于马克思对需要的论述分析人的需要,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马克思需要理论诞生在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新的生产方式被广泛采用,新兴资产阶级主导地位得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对资本的追逐
汉代是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自张骞“凿空”后,西汉王朝积极经略西域,与域外各国及诸民族的交流愈发频繁,人员的往来流动也正是这种沟通的见证。两汉时期自域外来到汉地的诸多人士,传世典籍所见不在少数,所见既有来华的质子、贡使及官员,亦有不少贾胡、艺人及传教译经的僧人。然而,较之于传世文献中偏重于中外间官方层面来往的记录,大批出土汉简中所包含的大量有关于汉与西域、匈奴及其他民族间交往的史料
都官作为秦汉时期常设的职官,见于传世文献记载。随着简牍等有关考古资料的出版,尹湾汉简、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秦汉简牍材料中陆续可见关于都官的新记载,为都官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意在参考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出简牍材料,运用二重证据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辨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中的都官,明确秦汉都官性质,考释都官职权范围,梳理秦至西汉都官演变过程,进一步分析秦汉官僚政治制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