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尤其是制造业结构演进理论,是基于产业最终产品的视角,或是生产过程中主要投入要素的视角进行理论推演和总结。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由轻工业占优势地位向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占优势地位演进”的理论是出于产业最终产品的考虑。“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优势地位向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优势地位顺序演进”则是从制造业生产经营中最需要的要素出发,从最依赖劳动力到最依赖资本(资金)进而演进到最依赖知识、技术。显然,从制造业中间投入要素的角度去研究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具备科学性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也验证了这种理论所具备的显著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时光已经行进到21世纪,不仅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并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也已经过渡到工业化后期,正向后工业化时代演变。此时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已经升级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主导地位,那么接下来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继续演进的方向和路径该如何呢?同时,劳动、资本、知识技术这三种看上去彼此割裂并不相关的要素能够承载制造业结构演进使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及规律性?附加值的来源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恰逢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从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从设想谋划阶段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并且也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产业支撑,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由此启发了笔者通过研究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关联从而研究制造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设想。本文摒弃了过去将主要生产要素割裂开来的思路,将主要要素分为两类,一类为实物要素,一类为服务要素。笔者将服务要素定义为“在制造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所有以非实物形态表现的,能够作用于实物要素并增加实物要素价值的,更多地通过人的脑力和技能创造出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充的经济投入”。基于这样的视角,笔者提出制造业的结构演进有赖于服务要素的不断投入,并且服务要素的不断变迁和升级正是推动制造业结构演进的主要作用机制。在内容安排和观点论证上,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逻辑推演及规范分析部分,较系统地分析了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的前提、必然性、动因、步骤、路径,以及服务要素投入推动制造业结构演进的机制。接下来分别观察和剖析了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和路径,发现在前工业化阶段,虽然还未形成以机器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生产体系,但偶发的商业、运输业已经存在,并且已经对当时并不十分发达的手工业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在这一阶段的商业和运输业都是处于产业的最初级阶段。工业化阶段,以金融服务业、知识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级的服务业的密集投入,资本、知识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后工业化阶段,由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来临,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供求关系逐渐形成。此时制造业将不仅仅主要依靠金融、知识技术服务业就可取得优势地位,必须通过制造业价值链中大部分或所有服务链条的链式投入才能获得。因此本文认为制造业的结构演进遵循由中间服务要素投入由少到多、服务要素门类从一个或几个孤立的服务部门投入到全服务价值链链式投入的趋势演进。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先通过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划分上海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发现上海无论在工业化进程的任何一个阶段,服务业的发展都相对较为滞后。不得不说这种格局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代因素:无论是建国后全国重化工业的前倾发展,还是上海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都不是制造业自然成长的过程,具有“置入”性质。就无法对制造业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服务业及服务要素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继而笔者运用上海1987、1992、1997、2002、2007年5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从实证方面验证了上文提出的制造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发现,20年间上海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由0.07上升为0.16,依赖度指标由11.46%上升为20.56%。同时服务业的投入结构呈现出由对某个或某几个服务业部门如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主,转变为对一系列服务业部门如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的较均衡的投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制造业结构演进规律。全文最后继而依托前文得出的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路径,并结合上海制造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不足,提出上海制造业结构演进和结构升级的纵向横向路径。其中纵向路径着眼于提高科技、技术服务业的投入,实现产业升级;横向路径着眼于提高服务链的链式投入,实现产业链延伸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