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补血益母颗粒对有自然流产史或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妊娠失败史(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患者子宫内膜血供及全身热值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二院中医妇科门诊就诊,有自然流产史或IVF-ET妊娠失败史(气血两虚兼血瘀证)的患者分为口服组(A组)和口服+灌肠组(B组)。A组予温开水冲服补血益母颗粒(湖南株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5791)24g,每日两次;B组在A组基础上加补血益母颗粒24g,保留灌肠,每晚一次。自就诊之日起开始服药,一个月为一疗程,经期停药。对2012年7~2012年12月纳入的患者,采用麦迪逊X8彩色超声仪,阴道探头6.5MHz,检测卵泡期(周期11-14天)和黄体期(周期20-23天)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前壁侧及后壁侧最靠近内膜的较强血流(近内膜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进一步对2013年1月~2013年4月纳入的患者采用麦迪逊ACCUV1XV10彩色超声仪,阴道探头频率5.0MHz,测定螺旋动脉血流(内膜血流)PSV、RI、PI(搏动指数)采用北京贝亿TSI-21制冷型热断层扫描系统(TTM),在健康志愿受试者分别一次性服用温开水和补血益母颗粒(12g,等温等量开水送服)的第30min、70min、100min、130min、160min,各扫描一次。进一步对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纳入治疗并接受红外热像成像扫描的患者,采用北京悦天HIR一2000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进行治疗前后扫描。每次扫描采集全身10~11副热像图,完成共计80例次的扫描,测量下腹、子宫、神阙、督脉、双上臂、上背部区位的热值。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子宫内膜厚度、近内膜血流和内膜血流情况及下腹、子宫、神阙、督脉、双上臂、上背部热值变化。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收集病例86例,8例观察卵泡期内膜血流,因例数太少未进入统计分析。故进入分析的有78例。对近内膜血流共观察48例,其中A组26例(卵泡期10例,黄体期16例),B组22例(卵泡期10例,黄体期12例)。两组年龄(33.46±4.90、33.09±3.07)岁、月经量、孕产次数(人流14、8次;自然流产28、18次;IVF-ET妊娠失败11、6次),P>0.05。对内膜血流共观察38例,A组(卵泡期4例,黄体期15例)、B组(卵泡期4例,黄体期15例)各19例。两组年龄(32.0±4.80、32.60±4.44)岁、月经量、孕产次数(人流15、9次;自然流产12、11次;IVF-ET妊娠失败2、6次),P>0.05。1.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A组87.8%,B组91.9%(P>0.05)。B组在改善经色经质、经行小腹隐痛或刺痛、神疲乏力中医症状均优于A组,P<0.05。2.观察近内膜血流病例中A组排卵期子宫内膜治疗后增厚(7.43±2.33、9.44±2.46),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卵泡期和黄体期子宫前壁侧、后壁侧近内膜血流PSV、RI比较,P均>0.05;4.A组治疗后内膜血流RI降低(0.67±0.14、0.59±0.09),P<0.05;两组治疗前后内膜血流PSV、PI比较,P均>0.05。两组间治疗后内膜血流PSV、PI、RI比较,P均>0.05。5.补血益母颗粒在第30min时提高了下腹部、左上臂、上背部热值,而不引起子宫热值增高:仅在第70min、100min时提高子宫区位的热值;在5个时段均提高了左上臂和上背部的热值。6.治疗后神阙区位热值升高(31.05±0.89℃、31.66±0.65℃),P<0.05;左上臂热值升高(21.85±1.99℃、24.47±1.84℃),P<0.05。下腹部、子宫、督脉、上背区位热值升高,P均>0.05。结论:1.补血益母颗粒可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血供,提高下腹部、子宫区位的热值;2.补血益母颗粒有改善脑、心肌供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