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分匮乏和土壤贫瘠是制约西北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具有培肥改土、协调养分供应、蓄水保墒、增加产量等作用;绿肥是养地作物,既能肥田、又能改土,因此,采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的栽培措施是解决西北地区“旱”与“薄”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常规的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夏闲免耕条件下覆盖小麦秸秆或种植豆科绿肥以及二者结合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利用情况以及养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分匮乏和土壤贫瘠是制约西北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具有培肥改土、协调养分供应、蓄水保墒、增加产量等作用;绿肥是养地作物,既能肥田、又能改土,因此,采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的栽培措施是解决西北地区“旱”与“薄”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常规的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夏闲免耕条件下覆盖小麦秸秆或种植豆科绿肥以及二者结合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利用情况以及养分累积与转移的影响,旨在评价不同栽培方式的效果,以期为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的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
其他文献
小麦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研究和品质育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是小麦贸易中定价和分类分级的重要评价指标,是食品加工品质和磨粉品质的重要指标。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分子基础的研究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3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为实验材料,采用单粒谷物特性测试仪(SKCS)测试其硬度、粒径、水分含量和千粒重等性状,利用PCR技术克隆Gsp-1基因,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小麦Gsp-1基因的SN
本试验以小麦西农9718和小麦陕农138为材料,分别以尿素为氮素来源,硫磺粉为硫素来源,参照“3414”部分实施方案,进行不同的氮素、硫素水平的肥力处理设计,分别取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四个时期:乳熟期,面团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的小麦植株作为研究材料,对其籽粒部分和茎叶部分进行相关分析,并与最终小麦面粉的相关品质结合起来,得到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和蛋白品质的形成规律,通过对各个处理的分析,得到氮、硫素对小麦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越来越严重,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小麦等作物面临的生产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改善干旱、盐碱等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对水短缺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培育抗旱耐盐品种是缓解这一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开展小麦抗旱节水遗传改良研究、鉴定和筛选小麦抗旱品种对粮食的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萌发期PEG模拟干旱和生长发育中后期盆栽控水试验,结合隶属函数
本研究选用从11国家引进的19份野生高燕麦草为材料,采用温室模拟旱境胁迫一复水方法,通过幼苗期温室盆栽试验,系统测定了干旱胁迫下高燕麦种质材料苗期的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存活率(SR)、根冠比(RSR)8个抗旱指标,全面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对这19份高燕麦草种质的抗旱性进行
陕西渭北旱塬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仅500~600mm,且60%以上降水分布在7~9月,农业生产以旱作农业为主,干旱成了当地农业的最大限制因素,而保护性耕作的最大任务是通过少免耕减少土壤扰动,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本试验是以施肥方式(平衡施肥、常规施肥以及低肥处理)为主处理,耕作处理(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为副处理组成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以及从2007-201
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氮磷作为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旱地小麦优质高产起重要作用,且不合理的氮磷投入造成了作物品质下降,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从2004年开始的旱地小麦氮磷肥用量长期定位试验,在研究长期不同氮磷肥用量对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分析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和水分对长期不同氮肥投入的响
随着全球农业生产力和全球粮食需求量的增加,如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等各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以黄土高原为主体的西北旱作农区,是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但黄土高原土壤土层深厚,蓄水能力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土壤水分环境。因此,对上干下湿的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如何充分发掘深层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是仍然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本文利用长期轮作培肥定位试验,并结合2010年对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的野外调查,对连作不同施肥条件、粮草轮作不同生长年限以及黄土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苜蓿草地群落特征、多样性及其稳定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为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施肥条件下连作苜蓿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不显著,植被生物量明显增大,苜蓿种群重要值及其产量亦显著增加,施肥可维
冬小麦是渭北旱塬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该区水分供应不足和土壤肥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生产。因而,寻求有效措施提高降水利用和养分利用是该区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也是该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于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在陕西省长武县十里铺村布置田间试验,采用7种不同施肥与覆盖栽培模式,即对照、农户模式、顶凌追肥、减氮追肥1、减氮追肥2、垄覆沟播和高密垄覆沟播,探讨不
农田土壤既是CO_2的重要排放源又是CO_2的吸收汇,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CO_2的排放,增强土壤碳汇的作用。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旱地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共设了翻耕(T)、翻耕+秸秆还田(TS)、旋耕(RT)、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6种处理,系统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CO_2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