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十三五”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社会背景,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导向,用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压力,实现城市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现已在国内部分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项目中得到大量推广,并获得良好收益。而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度空间,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活跃、复杂的区域,往往承担起城市拓展空间和生态预留空间的重要功能,也是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城市边缘区的初期规划建设阶段就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并结合城市边缘区多元的绿地景观,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辅助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保护城市边缘区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维持整个城市生态格局的稳定,还能够营造城市边缘区优美绿色空间,满足居民公共空间需求,促进社区公共交往参与,实现新型城镇化要求。针对城市边缘区的复杂特征以及新时期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要求,研究以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给水排水工程以及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适用)》中技术实施框架,引入城市社会学研究相关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并归纳出适于城市边缘区绿地雨洪调蓄控制性规划实施的理论框架和适用方法,不仅拓宽了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的应用范围,还提供了一种以城市社会学为理论依据,适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性规划中对区域现状条件问题及利益责任方进行定性评估的科学可行的方法。此框架的建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⑴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阶段;⑵综合信息处理阶段(自然资源条件综合分析和社会相关利益方综合分析);⑶城市边缘区绿地雨洪调蓄控制性规划阶段。选择株洲市云龙示范区美泉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低影响雨水开发技术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下垫面分类、相关利益冲突分析等方法,提出绿地雨洪调蓄控制性规划设计要点,估算设计调蓄容量规模,筛选适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并制定出相应布局原则,构建雨洪滞留廊道框架以及对重点淹水区进行绿地设计,并结合建设财政问题提出相关融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