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资本账户自由化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马来西亚一直加速进行资本账户自由化。但是,资本账户自由化催生或加重了一些潜在的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包括外汇储备不足、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以及实际汇率失调等等。进入90年代马来西亚先后实行了两次资本管制。1994年实施的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效,阻止了过度资本流入,消除经济泡沫。但是这次的资本管制并没有有效改进资本流动的结构。因此,当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投机冲击时,潜在的宏观经济风险暴露,使得外国资本迅速撤离,并导致汇率的大幅波动。为了避免经济产生长期动荡甚至衰退,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实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并固定汇率,帮助该国抑制了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出。货币当局得以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并维持汇率稳定,并为该国进一步金融改革赢得了时间。但是资本管制也造成了投资者信心不稳,证券市场低迷,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国的经济复苏。当马来西亚在危机后再开放资本账户时,我们可以发现,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并没有因为资本管制而有所降低,只是马来西亚在危机后实行的对国内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使其具备了更好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使得再度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马来西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我国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顺序进行。结合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和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要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充足的外汇储备,同时继续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和金融保障机制等等。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的资本账户自由化应该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我国在选择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顺序时,除了考虑上述前提条件之外,也应当充分考虑风险控制、政策目标协调等因素,审慎地采取渐进模式。